抗戰期間,六十余所大專院校先后西遷重慶,奠定了戰時首都重慶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布局。而國立中央大學又是遷渝院校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所,它不僅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學府,也是抗戰時期國內規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學。1937 年底,西遷重慶的中央大學復課,在極其艱辛的條件下,迅速發展為招生人數最多、系科設置最齊全的高等學府,開始了它在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另一段輝煌。中央大學在重慶的九年期間是其發展史上最為輝煌和最值得紀念的一個重要時期,其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給
本書對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變遷進行了系統研究,力圖通過全方位的分析與論述,同時結合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建言獻策。 本書第一章主要對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相關概念以及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概述。本書第二章對改革開放前、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紀三個階段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變遷進行了詳細分析與研究。本書第三章對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變遷的影響因素、特征和規律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本書第四章對新時代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的背景、新
《美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是對美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系統分析。書稿中梳理了美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歷史與現狀,剖析了其培養模式的內涵、特點、理論基礎和本質屬性,以及培養模式的主要構成要素,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煉了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和經驗,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改革具有參考價值,可供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校管理人員閱讀。
本書為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年度報告,為連續性出版,每兩年一本,2019年該書轉入我社出版。 《“四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緊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從多方位、多視角探究探討了“四史”教育融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入內容、融入方法、融入舉措等重大問題。該書對幫助讀者系統了解和掌握“四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大學文化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應對西方文化沖擊和構筑國家文化安全屏障中處在前沿位置。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和文化生產的重要陣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高校的文化安全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書作者立足長期的高校工作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化安全的論述為指導,從西方文化霸權、網絡文化、宗教滲透、思政課主渠道、師德師風、大學生心理健康、環境文化、對外交流、文化創新等方面……
本書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三全育人與課程思政的基本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和闡述;從現有理論文章入手,采用文獻梳理的視角,對課程思政理念的形成、課程思政的理論依據進行適度歸納,力圖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學科德育以及顯性與隱性的關系,闡釋課程思政的當代價值意蘊,并對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以及新時代課程思政發展和建設的重大意義進行分析,最終提出課程思政與經管相關專業課結合的實施路徑,選取“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進行實證教學探討,嘗試提出課程思政的綜合實施與深化推進方案。
顧曉英,上海大學教授。作為全國高校思政課領航校,思政課如何發揮思政課在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學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師告別單兵作戰,“項鏈模式”力促跨學科聯袂授課;量身定做課程,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結合為青年打好中國底色,逐夢新時代。本書收集了2022年全國主流媒體有關上海大學“課程思政”的報道文章,是新時代上海高等教育界改革創新的一份難得的史料。對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課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本書內容: 大學是知識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 知識屬性決定了大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對知識領域的自由、自主探索和不斷創新, 社會屬性決定了大學要用知識及其所體現的人類德性來培養健全的人格, 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大學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大學不僅傳播知識、探索未知領域, 而且通過知識教育培育學生德性。大學教育也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 而是一個以知識為媒介的精神互動過程。知識教育的過程, 不僅是完成知識傳遞的過程, 而且是一個育人的過程。課程思政建設是大學實現知識教育、價值塑造、德性培育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兩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陣地,后者以高校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為主,組織凝聚各類教育者,主要利用課堂外時間開展日常性、生活化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務。在實踐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設計、組織形式、教育管理方面各有側重,價值實現的模式和質量呈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貼近學生,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育人的效果。質量評價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是協調反饋的重要機制,
“雙一流”是國家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高等教育重大戰略舉措,“雙一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堅持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因此“雙一流”建設的關注點是高水平的優勢學科,無可避免會相對忽略數量眾多的普通學科及其學生的發展。盡管“雙一流”建設并不必然導致對普通學科的忽略,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在執行過程中的理念偏差和實施舉措等問題,這也是本書所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書以北京市為例,以“雙一流”高校中普通學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學校支持感、認同感及其組織公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