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高超聲速飛行器發展歷程及趨勢、非線性控制基礎、高超聲速飛行器數學模型及分析、高超聲速飛行器單向輔助面滑模縱向飛行控制、高超聲速飛行器單向輔助面滑模協調控制、高超聲速飛行器神經網絡自適應姿態控制、高超聲速飛行器魯棒軌跡控制系統設計等。
本書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近地軌道航天器研制所必需的20個方向的設計內容、流程和方法,如空間環境、衛星任務、軌道和航天器相關幾何關系、供配電子系統設計、航天器通信、航天器硬件等內容。并結合具體型號設計過程,重點講述國外航天器研制階段的劃分、各階段研發內容、研發方法和設計結果。
半實物仿真作為系統仿真技術的重要形式,具有無破壞性、可重復、安全、經濟、可控等優點,可以達到節省研制經費、縮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質量的目的,是制導控制系統研制過程中的重要檢驗步驟和評估手段,已經貫穿于制導控制系統研制的全壽命周期。本書圍繞制導控制系統半實物仿真的任務需求,按照半實物仿真系統的工程研制過程進行內容展開。本書從基本概念建立、總體方案設計、仿真模型構建、關鍵設備研制、仿真試驗開展等層次,詳細論述半實物仿真技術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和仿真設備。本書可以供從事飛行器設計、制導控制系統研制、半實物
陳小前白玉鑄趙勇陳致鈞著北京內容簡介空間非合作目標安全接近控制是航天器在軌服務任務的基礎技術。本書考慮空間非合作目標的翻滾運動、復雜外形、不確定條件等影響因素,研究了目標外形表征、近距離相對運動建模、可達域構建與碰撞風險評估等問題,提出了多種復雜條件下的非合作目標安全接近控制方法,并結合地面實驗系統和在軌飛行實驗對相關方法進行了驗證。本書系統闡述了作者團隊持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可為我國開展復雜條件下的在軌服務任務提供理論支撐。
本書以航天器近距離操作任務為主要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橢圓軌道近距離相對導航與姿軌一體化控制方法,以參數估計理論、非線性濾波理論、對偶代數理論、高斯偽譜法為理論基礎,對基于單目視覺的非合作相對位姿確定方法、基于狀態估計的近距離相對導航方法、基于對偶代數的航天器姿軌一體化控制方法、空間高精度姿態機動控制技術等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本書圍繞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問題,從軌道動力學與控制,傳感器、執行機構以及姿態確定算法,姿態建模與控制三條主線進行內容規劃,劃分為基礎理論、軌道模型和控制、姿態模型和控制、技術和姿態確定、案例分析和拓展四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本書聚焦空間多體航天器各個模塊之間的接觸與相對滑動動力學與控制問題,著重考慮目標與機械臂之間復雜接觸環境的建模問題,提出了基于拓展自由度的動力學建模、參數辨識、組合體穩定控制等一系列方法。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理論角度,介紹了動力學建模與參數識別等相關問題,包括傳統空間多體動力學系統建模理論、拓展自由度建模方法、多體系統運動測量與參數識別技術等內容;第二部分從工程應用場景角度,主要聚焦控制技術相關問題,通過幾個具體的算例全面展示拓展自由度建模方法在不同的航天器控制任務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書基于新型空間機動任務對大推力和高比沖推力器的應用需求,主要介紹了融合氫氧爆震燃燒與等離子體電磁加速機理發展而成的一種空間電化學復合推進技術。該技術將燃燒反應釋放的化學能與電源提供的電能同時高效地利用,從而實現較大的推力和適中的比沖。本書首先介紹了空間推進系統的發展現狀及新型空間任務對其提出的技術要求,然后介紹了磁等離子體推進和脈沖爆震發動機技術,接著對電化學復合推力器關鍵部件復合加速腔、電源及工質供給模塊的方案設計及地面實驗驗證樣機研制與性能評估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后探索了相關數值
本書主要介紹了信息融合的在軌平臺剩余壽命預測技術及應用研究,包括在軌平臺剩余壽命預測的研究現狀、在軌平臺可靠性信息的預處理、基于性能退化數據的在軌平臺單機剩余壽命預測以及在軌平臺剩余壽命預測軟件系統開發等。
本書在參考國內外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動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發動機與箭體流路系統、發動機局部內流路系統的振蕩過程,建立了適應于不同頻率范圍的液路系統、流體機械系統、氣路系統的動力學模型,針對不同機理的振蕩問題給出相應的穩定性分析方法,還給出了發動機全系統頻率特性的分析方法及不穩定抑制措施。本書可供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技術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研究生生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