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太原市周邊的污灌區為研究區域,以土壤-作物體系為研究對象,逐一分析重金屬和多環芳烴(PAHs)的濃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復合污染效應;通過源解析,揭示研究區域內重金屬和PAHs的主要來源;探討農田-作物體系中重金屬和PAHs在農作物各個組織的遷移和富集規律,并比較物種差異的影響;評估農田土壤-作物體系中重金屬和PAHs污染的生態及健康風險,為進一步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土壤與生物炭對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原理》以土壤和生物炭及其有機質組分為研究對象,主要闡述土壤有機質和生物炭的組成、形態、極性和微孔結構對疏水性有機污染物吸附的影響機制,探討老化過程對生物炭性能表征和吸附特性的影響,揭示生物炭對土壤吸附能力的促進作用和機理,證明土壤和生物炭來源的腐殖酸組分在分子組成、形態、結構和吸附機制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更新對土壤腐殖質本質的科學認識。《土壤與生物炭對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原理》內容可為科學預測生物炭還田對土壤理化性質和污染物環境行為的影響提供理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低溫等離子體協同處理技術》是一部針對低溫等離子體耦合其他工藝技術用于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的著作。本書以低溫等離子體協同處理技術處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為主線,主要介紹了低溫等離子體的產生過程、機理以及低溫等離子體結合吸收、吸附、催化、生物等技術在去除揮發性有機物方面的效果,旨在為從事該領域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書較全面地涵蓋了當前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的主要技術,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離子體、化工、能源、材料等工程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的教材,也可供
《大氣顆粒物污染在線源解析技術:基于單顆粒質譜》主要闡述了基于單顆粒質譜技術的顆粒物源解析技術及應用,向讀者介紹單顆粒質譜的發展歷程與設計思路,詳細地描述了基于單顆粒質譜的動態源解析原理及方法,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單顆粒質譜技術的發展現狀,并匯總了基于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SPAMS )在國內外大氣研究方面的應用進展,展示了大量的基于單顆粒技術的應用案例。
焦正,上海大學教授,科技合作處處長。本書從法規與標準、化工工程設計、收集輸送、前處理與分離技術、各類控制技術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框架結構合理、完整。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別介紹了轉輪濃縮、RTO、RCO處理工藝,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而且有實踐經驗的總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是一本適合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適合相關專業人員參考。
本書是一本在當前要面對氣候變化、核污染、舊能源枯竭、物種加速滅絕等多種地球危機之時,幫助我們應對危機接受挑戰,增強自身克服困難能力的社科類圖書。在當今世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難以想象。氣候變化、石油枯竭、經濟動蕩和物種滅絕共同造成了一個勢不可擋的全球緊急狀況。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加強我們面對危機的能力,使我們能夠以意想不到的韌性和創造力作出反應。作者開展了數十年被稱為“重新連接的工作”的項目活動,包括一系列的課程和工作坊,為我們提供了四步螺旋工具:感恩、尊重我們對世界的痛、用新的眼光看向
本書以錫銻行業污染源的解析和污染控制技術為主線,主要介紹了錫銻行業發展概述、合規要求與法律責任、錫銻行業污染源解析、錫銻行業污染控制技術和錫銻行業污染控制技術展望等內容,旨在為錫銻行業污染控制提供技術支撐和案例借鑒,有效推動錫銻行業污染源的監管、減排技術的提升,促進行業綠色、持續發展。
本書主要探討土壤重金屬污染條件下蚯蚓-土壤-微生物-植物整個體系的生態響應與生態效應,旨在為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物生態修復提供科技路徑。本書從蚯蚓的生態功能與分布特征出發,以作者團隊開展的研究工作為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動態,圍繞重金屬污染對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與效應,闡述其生態過程與機理,最后落腳于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實現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的貫通。
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十一五”至“十三五”(2006~2020年)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在淮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特征分析和關鍵問題剖析、治理思路與策略、研究任務設置及主要成果產出等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以期為“十四五”以及更遠未來的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修復提供一定借鑒。本書內容共七章,其中第1~2章簡要介紹淮河概況并回顧治理歷程,第3~4章分析“十一五”之初淮河流域污染特征分析與關鍵問題,第5~6章介紹水專項對淮河流域的治理思路與策略以及任務設置和主要成果產出
近十年來,中國在重點城市群區域實施了持續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應對不斷惡化的區域性空氣污染問題。學界已有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證實,地方政府在大氣污染治理等跨區域公共事務治理領域的協作是一種有效治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環境績效。但是對于區域大氣府際協作關系內部結構和形成邏輯等方面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經驗性研究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傳統政治學或行政學對大氣府際協作的研究多是從方法論個體主義出發,抽離了地方政府所置身的社會情境,難以建立起對地方政府行為與制度環境關系的整體認識。為此,論文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