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撰寫的論述李漁戲曲美學、詩詞美學、園林美學、儀容美學、服飾美學等十篇論文;特別是首篇《李漁何許人?》,總結性地論述了李漁的生活道路、藝術生涯和美學人生,是作者近些年對李漁六十九年的人格品位和藝術造詣,尤其是他的審美活動和美學思想的重新思考,力圖給予中國歷史上這位杰出的藝術家和美學家更恰當的定位和評價。
全書以時間為序,分別討論17、18、19世紀的法國美學。第一部分以古典主義奠基為主題。第二部分是全書重點,以美和趣味為主題,分別討論克魯薩、杜博、安德烈、巴托、孟德斯鳩和杜博的美學思想。第三部分以美的失勢為主題,討論模仿問題、庫贊美學、丹納決定論、表現與同情問題。全書在全面整理法國美學主要文獻的基礎上,圍繞古典主義這一總論域探討法國美學的體系性面貌。無論是文獻整理還是對法國美學體系的認定,在國內均屬首次,有填補空白價值。
本書內容包括: 緒論、職業氣質培養、職業色彩定位、職業服飾裝扮、職業妝容設計、職業發式設計、職業口才錘煉、職業儀態訓練、職業禮儀修養、職業生涯規劃。對職業形象設計的基礎理論、基本框架、發展規律、實踐活動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
本書依照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 提出了其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作者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 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 “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 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全書最后呼吁人們“慢慢走, 欣賞啊”, 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 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中國人眼中的美》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北寫給大家看的有關中華美學精神、中國藝術審美的書。作者從思、氣、形、意四個關鍵字切入, 高度概括了中國人的十個審美意識, 分別是天人合一、禮樂傳統、大象之美、氣韻生動、曲線造型、傳神寫意、中和圓融、比德思維、吉祥意識、言外之意; 同時, 結合繪畫、器物、文學、建筑、民風民俗等具體實例展開, 生動細致地講述中國傳統藝術的特質, 探究中國人眼中的美, 以及中國傳統審美意識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分析歷代藝術背后的思想價值觀。
《悲劇的誕生》是德國哲學家尼采*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寫于1870-1871年間。尼采在對希臘藝術進行美學討論的同時,闡述了自己的許多哲學思想完成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并對以蘇格拉底科學樂觀主義為特征的現代文化做出了批判。
所謂審美活動的真諦——審美活動和作為其理論形態的美學,蘊含了一種平等的對話理念。美學不是頤使氣指的專斷知識,也不是專家權威的自語獨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對到 《論語》的語錄對話體,這些洋溢著美學精神的文本都是對話性的。《美學是什么》恰似一個帶風景的房間,我們通過這個房間去欣賞一禎禎美學的風景,邊看邊聊。那一個個的小 話題,恰似房間里不同朝向的窗戶,透過這些窗戶,我們瞥見美學風景的不同側面。相信你最終會把這些局部景觀在心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美學圖景。
《美學十五講》既是一本美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普通讀者了解美學、提高審美修養的知識讀物。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美學具有突出的重視生命體驗和超越的特點。中國美學不以認識外在美的知識為重心,而強調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
宗白華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了其*精要的美學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部美學著作。全書文辭典雅,富于詩情畫意,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鮮活起來,讓每一位為俗務所紛擾的現代讀者,每一個渴望自由寧靜的現代心靈,都能在先生靈動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