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論述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電影批評。
本書主要論述的是1980年代的中國電影批評。
本書從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談起,詳細介紹了古希臘藝術發展不同時期的主題、特征、技術手段及藝術價值,依據當時所能獲得的考古和文獻資料,對雕塑、建筑、繪畫等主要藝術進行了可信的介紹和精當的評價:并通過近200幅,展現了保存至今的最優秀的希臘藝術品,相導讀者巧妙地鑒賞這些杰作。
泰山精神是以泰山為載體的山岳文化精神,它是在悠久的文化積淀中形成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贊之的:國之魂魄,民之肝膽。這把泰山精神上升到另一個境界,即中華民族的精神。人類誕生以來,泰山就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賦予了泰山無比的榮耀與輝煌,而泰山也以它獨有的精神內涵不斷影響著整個中華文明。
本項目精選百多年來海內外攝影家們拍攝的高清照片,結合中國歷史地圖、文化地圖,和有關壁畫、石刻圖、繪畫作品等,以百姓喜愛的圖片閱讀的形式來記錄和反映泰山精神
本書是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從歐洲中心主義到比較主義"的整理。在本書中,藝術史家埃爾斯納重新審視了已有250年歷史的藝術史學科。全書主體部分由三篇演講構成,另附五篇論文及補充文獻,演講部分回溯了藝術史學科的發展、特質、藝術史研究的對象,及藝術史在歐洲以外其他地區的研究與發展。論文部分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古代晚期概念的誕生、神話與編年史、圖像學、結構、李格爾的"藝術意志"概念等。埃爾斯納援引了世界各地古代藝術的案例,包括中國漢代石棺文物等,資料翔實,圖文并茂。各自獨立的篇目,也全面展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以及思維方式,引發了教育的重大變革,教育研究視野得以拓展,范式也隨之轉型。本書的內容是繼《當代發達國家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年出版)之后的國際藝術教育思潮,以及各國的藝術理念、課程標準和實踐案例。本書適用于藝術諸學科( 美術、音樂、舞蹈、戲劇) 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相關學科的教師學習或閱讀。書中提供的各國藝術教育理論和藝術教學實踐兩方面的內容互相穿插,一方面,有助于讀者開闊視野,了解與理解國際藝術教育的理念,領
本書分為美術知識、美術教學、美術教育、美術管理與美術實踐、美術設計實踐應用案例分析、美學教學案例分析、現象學美術教育等七章,細致地闡明了美術藝術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策略。
本輯《世界3》以藝術史與博物館為專題。
博物館或美術館近年成為學術界和公眾文化一個共同注視的主題,由此也成為聯系知識精英和城市大眾的一個特殊紐帶。特別是中國城市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快速現代化進程,把博物館和美術館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職能問題推到了前臺,多種形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方面成為衡量現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標桿,另一方面也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的關注對象。因此在中國討論博物館,一個自然而然的焦點是它與美術收藏、藝術史研究的關系,也就是本書的主題。《世界3:藝術史與
本書共10個章節,分別為遠古的收藏、高古瓷、唐三彩及唐代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民國時期瓷器、佛教藏品和其他藏品。內容包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高古玉;青銅器;銅鏡;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等。
《新中國藝術經典革命歷史美術精品篇》甄選了85件經典的美術作品,通過美術創作者的視角展現了從五四運動到抗美援朝時期的重要革命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