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整理和收錄了部分與黃河鄭州段有關的地方志和二十五史等典籍中的史料。所涉地區包括鄭州市下轄的鞏義市、滎陽市、惠濟區、金水區和中牟縣等黃河沿岸區縣市。收錄的史料,按照內容可分為水系、漕運、治水、堤防、災祥、名山名勝、人物、戰事、藝文、碑志、城池、建筑、交通、疆域、沿革、灘地等。這些史料真實反映了古代黃河鄭州段及其沿岸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宗教信仰、自然災害、治河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再現了鮮活的黃河歷史,以期對學界研究黃河鄭州段有所裨益。
本書是一本關于黃河的綜合性、系統性著作。全書分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黃河約3億年的地質地理史開篇,講述了現代黃河面臨的水資源、洪凌泥沙、水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情勢與挑戰,以及應對挑戰的工程方略,包括黃河干流水沙綜合調控的七庫骨干工程體系,作為國家水網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調工程,黃河流域綠色水電能源開發以及對未來智慧黃河的憧憬,還從歷史文化視角探討了黃河變遷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為讀者圖文并茂地展現豐富多彩的黃河過去、現狀與未來。本書內容突出黃河的新變化與高質量發展,集自然、人文、科學、技術、工程為一體。
明代以降,來渝民眾為維系家鄉關系、建立商業秩序紛紛建立會館,其中八省移民所建的會館最具有代表性。隨著社會的需要,經濟的發展,八省會館不僅是一個地域組織,更發展成為擁有實際館址、掌握地方權力的綜合機構。清至民國時期,八省會館不僅在協助本省民眾營生、調解民眾糾紛、制定商業經營規則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活躍于保甲、厘金、育嬰、賑災、辦學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八省會館其自身亦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如出省客長的選舉條件、會產的爭奪等,導致會館與民眾、會館與會館、會館內部不斷產生矛盾糾紛,威脅會館發
作為專門研究過去的學問,歷史學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呢?基于這樣的思考與使命,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于2016年面向全社會開設了“絲綢之路系列公益講座”。該系列匯聚了在絲綢之路研究領域著名的海內外學者。各講稿經整理后集結成冊,內容涉及絲路研究的歷史、考古、宗教、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是了解絲綢之路的入門好書。
本書是由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出版的系列輯刊,計劃每年出版2輯。以介紹絲綢之路考古、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的學術著作書評為主要內容。本輯收錄論文9篇,書評2篇。
本書是由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出版的系列輯刊,計劃每年出版2輯。以介紹絲綢之路考古、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的學術著作書評為主要內容。本輯收錄論文12篇,書評1篇。
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項重要文化遺產,一筆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重要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為門頭溝區一張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實踐過程中,愈加發揮顯示其文化張力與價值魅力。 本書以人文視覺、文化審美的敘事角度,通過時空感、歷 史感、生命感、價值感強化調動,來展現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強調古道文化審美體驗。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變及其歷史文化,闡述其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并對古道文化的發展及利用進行了有益探討。書中精練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卓爾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
本書以重慶市為例,參考相關地圖、筆記日記、報紙新聞、回憶錄、公文等資料,研究了重慶1891年到2011年120年間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動態變遷。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研究大致分為兩個“甲子”。第一個甲子,重慶在屈辱中開埠,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府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府還都等重大事件;第二個甲子,重慶經歷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直轄、西部大開發等重大事件。全書共分為9個章節,第1-2章簡要介紹城市空間變遷分段和歷史追溯;第3-5章介紹第一個甲子的城市空間變遷;第
本書梳理了百年來特別是近四十年來我國地理課程發展與改革的歷史脈絡、評釋了其中的影響因素和內在邏輯 ,前瞻了國外地理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 .綜合了我國地理教材發展與變化的基本路徑以及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新教材的鮮明特色 .基于學生取向 ,提出了地理教材編寫的基本策略和 “好教材 ”的評價準則 .論述了地理教學的理論基礎 ,厘定了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規范 .依據學科特性 ,揭示了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范疇和實現機理 .探索了面向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學業評價及試題命制的方法 .以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為要旨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社會人文空間衍變的復雜過程。它將人的能力(理性的與感性的)與大地緊密結合起來,并展示人類歷史行為的空間維度,這是觀察世界的特殊視角,是理解歷史的必要路徑,這種視角與路徑是不可替代的。歷史地理學作為學科的形成,是人類智識發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豐富性為前提,揭示其間隱含的錯綜關系;它以人類的本質為旨要,論證文明的多維特征;它以理性反思為基礎,為前瞻提供智慧。歷史地理學所關注與敘述的知識類型、人文理念、地方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