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國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總是把黨史國史并提,而且多次強調要加強國史學習,正確認識國史,汲取國史經驗,還就如何正確認識國史和總結國史經驗的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這一歷史,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參與這一歷史的編研。本書作者結合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論述的學習,闡述了對國史編研中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對國史編研工作具有一定指導和借鑒意義。
本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建立伊始至今的光輝歷程進行完整、系統地梳理和編排,選擇國家建設發展中取得過得突出成就進行總結和提煉,并按照少年的記憶特點和閱讀習慣整理這些重大事件,更以專業的、精致的手繪漫畫和插圖讓少年兒童在輕松的閱讀下形成對國史重大事件的基本認知,擺脫教科書和一般純文字讀本的枯燥閱讀模式,利用文字結合圖像的技巧,強化視覺沖擊,讓重要的知識點通過圖像給少年兒童留下深刻印象,培養少年兒童從小愛祖國,立志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而學習奮斗。
《光緒黃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英啟修,清劉燡、鄧琛等纂,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刻本。志分十綱:疆域志、建置志、賦役志、武備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雜志,共五十八目,為卷四十。是志編纂者頗推崇乾隆王志,全錄前志序與凡例。
《(光緒)麻城縣志》以湖北省圖書館所藏《(光緒)麻城縣志》為底本進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 《(光緒)麻城縣志》編纂始于光緒二年,時任麻城知縣陸祐勤、繼任朱榮椿修,麻城舉人余士珩纂。該書在乾隆縣志的基礎上,重新厘定體例,詳加校勘,撰成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內容涵蓋方輿志、建置志、學校志、食貨志、官師志、選舉志、耆舊志、列女志、藝文志、大事記,首列各圖,終以雜記,是全面、系統記述清代麻城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史料匯編。
本書主要描寫了甲午慘敗,洋務派李鴻章失勢,變法派康有為登場,然而變法圖強最終以宮廷政變收場,學習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覺淪為了一些野心家的工具——無論是慈禧太后、保皇黨、滿清權貴,還是親西方勢力等,所有人都被裹挾于利益之爭中,在晚清的朝堂上輪番登場。最后,八國聯軍借護衛使館之名兵臨北京城下,給中國百姓帶來深重災難,也導致動蕩混亂的大清朝局又一次洗牌。
這里是中國 Ⅰ
本書共兩集,主要輯錄類編明朝諭令藏區各部僧俗首領歸屬中央,設治封職、推行利用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封授“法王”“王”、國師等各級僧官,訂立朝貢制度,確定政治從屬關系,在藏區征發馬賦、差役,官府主持茶馬互市,以及藏區和內地民間貿易的發展等重要的文獻資料。
本書系統回顧和總結了社會史研究的國內外源流和現狀,特別是2010年以來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異軍突起的背景和態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為例,闡釋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對象、學科定位、研究架構、主題主線和分期;介紹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資料特點,以及國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借鑒意義。
本書主體是2012 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的項目成果,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中國當代社會史理論的拓荒之作,特別是其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的解讀,不但在中國當代社會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借鑒歷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吸收現有的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成果,史論結合,梳理和分析了1949年至2019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探索文化發展道路的歷程、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就,揭示新中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和相互推進過程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的文化創新,勾畫出新中國文化建設的概貌,展示文化所發揮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并總結經驗教訓,為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 《國史編年》)是以編年體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領域重大史事的資料書,旨在為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同時也為國內外讀者查閱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資料提供方便。舉凡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民族、社會、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區劃、災害、氣候、生態、資源、軍事、國防、外交、對外聯系和國際反應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編寫之列。《國史編年》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獨立成卷,采用綱目體編寫。《國史編年》一般由綱文、 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