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述了技術效率測度方法和空間隨機前沿模型的發展脈絡,發現已有文獻對內生性空間權重的關注相對不足。借鑒空間計量經濟學前沿文獻的做法,本書使用控制函數方法刻畫空間權重矩陣的內生性,在不同估計框架下給出了模型參數的三種估計量,并用理論分析與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這些估計量的大樣本性質和小樣本性質,最后將所提出理論方法應用于中國城市級面板數據,可以更為準確地測度我國各城市的技術效率水平并把握它們之間的空間溢出模式。
該書基于開放合作視角分析資源型地區經濟難題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破解開放難題關鍵是要加強對外聯系,并構建基于合作視角的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同時,利用中國省域層面、城市層面的截面、面板數據,構建計量模型對我國資源型區域的開放度與經濟發展關系、資源型區域的對外合作進行實證檢驗。2017年9月國務院出臺42號文件《關于支持山西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山西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與京津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融入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重點對山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展案例研究。
本書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數字經濟中的新興產業和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產業向低碳化轉型,既保留數字經濟的數據驅動、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特征,又在溫室氣體排放、生態系統維持和循環減量方面明顯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從而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可借鑒的分析框架,能夠將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保持生態環境穩定等全社會共同目標整合在一起,能夠加深關于當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問題的理論解釋,為促進城市社會經濟低碳、綠色、高效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時間是一種稀缺資源,時間如何在工作、家庭照料、學習培訓、休閑社交以及睡眠等日常活動之間分配,決定著一個國家居民的福利與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人們的時間配置方式,可以準確揭示家庭和個人行為改善生活做出的選擇和努力以及受到的制約,為制定正確、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據。本書基于2017年和2021年兩期的時間利用調查數據,通過獲得的人們一天24小時所活動的信息,對所有個人活動,不論是市場活動還是非市場活動、工作或閑暇、主要活動還是次要活動,給予全景式展示。
本書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組織綠色發展各方面專家學者對綠色發展前沿問題進行探討。本書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背景,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和分析中國的綠色經濟發展前沿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理論價值。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沿習2023年報告的結構,分為總報告、理論探討、綠色空間、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實踐和案例篇等。聚焦氫能源、綠色空間設計、碳市場管理、企業碳管理、數據知識產權與綠色發展、人工智能與凈零碳排放等。
債券市場定價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市場額外信息的供應。 作為債券市場信息收集和發布的核心機構, 信用評級機構產出信息的多少和準確性決定了市場額外信息的供應, 直接影響了債券市場進行定價的整體效率。本書著重以信用評級這一債券市場中介為切入點,分析了信用評級的影響因素以及經濟效應,從而確定信用評級對債券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從數據事實出發,對中國信用評級虛高的現象進行理論分析,并進行實證檢驗,為減小信用評級虛高的政策出臺剔除相應的建議。 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紹中國信用評級的發展背景與功能、以及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打造經濟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競爭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書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從系統論視角,以要素結構功能為基本分析框架,圍繞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生產關系、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關鍵議題,深度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路徑,為讀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提供重要參考
本輯主要圍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選稿,著重分析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的發力點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問題。另外,稿件還從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挑戰、公共治理以及制度組織等角度,討論了當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改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的“經濟學家行與思”一文,將他所到之處的經濟發展和人文風情融于經濟學家的思考,可以一窺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為學者做國際比較提供思路。
本書根據 2017 年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和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高等科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政經哲系列講座整理而成。政經哲研討課(PPE)是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為政經哲專業學生量身定做的系列課程,邀請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的**教授進行授課,由汪暉教授擔任主持人,以擴展學生知識視野,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本書定位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讀物,一方面向大眾傳播和普及**的學術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展示清華大學文科建設的卓越成就、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優質的教育水平,體現清華大學重視文科的發<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國經濟從“大分流”之后的落后回到現代經濟增長路徑進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百年;也是中華民族走出歷史低谷,不斷前進的一百年;更是中華文明彰顯活力和韌性,對世界不斷做出貢獻的一百年。為更好地學習“四史”,更好地闡釋黨的百年經濟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與實踐系列講座”,在此,我們將講座部分文稿結集成書,以饗讀者。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可供黨史、經濟思想等相關專業的讀者閱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