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學術》(一)是四川大學比較文學基地的論文集,主要收錄比較文學與東方文學、中國文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包括藝術、哲學等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該書一共包含9個部分,收錄的論文也主要涉及以下9個方面:1.比較文學的基本問題、前沿問題和研究方法。2.東方文學與文化與西方文學與文化的交流和比較。3.東方文學與文論總體研究。4.中國文學與人文。5.國際漢學。6.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7.東方其他國家文學與文化研究。8.翻譯國外學者的東方文學、文化前沿的研究成果。9.書評。
第13卷在時間上涵蓋公元4世紀,從337年君士坦丁之死到5世紀初,終結于425年前后狄奧多西二世(408—450年)的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段,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時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還有當時人和下一代人所見的378年羅馬軍隊被哥特人在哈德良堡打得慘敗,410年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劫掠羅馬城,這是羅馬帝國西部解體的第一階段。隨著狄奧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統治的開始,出現了更有特點的東部治理方式。其治理能力以都城的急劇擴張為基礎,在6世紀靠著東羅馬查士丁尼的能量發起了一場“重新征服”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尤其受到波斯文化的強烈影響。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波斯訪古”以作者的實地考察為基礎,討論兩大文明在建筑、造型藝術、物種、冶金工藝、玻璃工藝等方面的科技文化交流;下篇“中國與波斯的文化交流”,從文獻記載、交通地理、重要人物、出土文物等角度出發,進一步揭示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全書既有現場踏查古跡遺存的真切體會,也有對于文獻、文物的細致考辨與解讀。千古之謎,一朝冰釋。
本書為新時代一帶一路古文明文獻萃編叢書中的一本。本書所收集的資料,主要反映了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古代希臘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由于古代希臘早期傳世文獻有限,因此本分卷所收錄的資料主要出自公元前5世紀之后的作品,如修昔底德、亞里士多德、普魯塔克、狄奧多羅斯和阿里安的著作等。這些作品是后人研究古代希臘文明非常重要的信息來源,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公元前3~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一躍成為稱霸地中海的強權。本書采用快節奏的敘事方式,講述了羅馬從首次踏足希臘本土,到在馬其頓、阿哈伊亞同盟、帕加馬和羅得島間建立勢力均衡,再到最終消滅東征的最大阻力——馬其頓王權,呈現了羅馬循序漸進、勢不可當的稱霸趨勢。作者立足于全局視角,探究羅馬帝國主義從遠程控制到直接統治的轉變;也縱向挖掘,思索羅馬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吸收、抑制與自我塑造。征服希臘,羅馬最終得以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
《劍橋古代史》第十卷描述的時間斷限,主要是從優利烏斯·愷撒被殺后的公元前43年到尼祿自殺身亡后的公元69年。本卷將二十一章內容依類分為四個部分,主要論述了羅馬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帝制的運作。原著不僅對這一時期的政府體制、宮廷社會、行省管理、軍隊建設、邊疆防御、法律制度、文化發展、藝術成就和社會結構等史事展開全面闡述,而且對行省議會與皇帝崇拜、保護制與附屬國王制、羅馬化與地方文化、殖民地與城市化、基督教的起源與傳播等問題亦有細化研究。特別是對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即推動
本書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始文獻匯編, 主要是為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提供難得的原始資料, 也可以讓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感興趣的一般讀者產生直接的觀感。一部部文學作品讓讀者認識蘇美爾和巴比倫人關于世界、人類起源和自身的理解, 一篇篇銘文讓讀者了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演進, 一份份契約和管理文書讓讀者看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生動的經濟生活, 一封封書信讓讀者感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鮮活的生命。
本書旨在探討我國自己的世界史知識體系,為書寫中國自己的世界史教科書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書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指導,闡釋世界歷史橫向發展和縱向發展交叉并舉的客觀事實,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理論性。作者強調在世界史書寫中應摒棄西方中心主義,重視除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注意人類交往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這些理念將有助于我國新的世界史知識體系的構建,為讀者提供更為完整的世界史知識、傳播正確的世界史觀。
二戰期間,上百萬的法國、比利時等盟軍戰俘被德國扣留。無軍銜的普通戰俘必須工作,地點可能在農場、工廠或企業。由于維希政府的合作態度,對法國或比利時戰俘的看守非常松懈,這使他們逐漸融入了德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困在德國腹地的戰俘似乎生活在一種另類現實中。他們被迫與家庭和過往生活切斷聯系,卻成為德國后方的重要勞力。德國婦女很難見到前線的丈夫或父親,卻得撐起后方經濟。在勞動中,有些戰俘與德國婦女互相愛慕,漸生情愫。德國政府嚴厲懲罰這種隱密關系。然而愛不分國界和種族,人類天性保有其天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