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蘇爾到孟買,從阿勒頗到馬拉維,21世紀的主要軍事戰斗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當今城市戰爭的決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軍事和政治影響是什么?本書通過對近期城市戰爭及其歷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這些關鍵問題。
本書以美軍網絡空間作戰概念、美國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美國網絡空間安全法規標準為重點,共分三篇。第1篇對美軍作戰概念的體系構成、發展特點,特別對網絡空間作戰概念內涵、演進及其與其他作戰概念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重點研究了“網絡威懾”“前沿防御”“分層網絡威懾”“前出狩獵”等新近網絡空間作戰概念。第2篇基于美國2011年以來發布的網絡空間戰略政策文件,體系梳理了70余份戰略政策,構建了“三層兩維”的美國網絡空間戰略政策體系,并展開介紹了美國國家層面、美國國防部層面、美國國防部下屬部門層面重點的戰略政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戰場上智能化裝備應用越來越廣泛,智能化要素也將逐步成為戰爭制勝的主導因素。對于裝備保障而言,智能化保障也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是武器裝備形成智能化作戰體系的重要保障。然而,依靠理論研究或實際調整兵力編配來優化裝備智能化保障體系費時耗力,依靠計算機建模和仿真的方法,可大幅提高效率和節約經費。本書主要研究了裝備智能化保障體系及其混合建模與仿真的方法,為未來智能化作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包含三篇內容。第一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理論,主要從裝備的體系化發展與運用要求出發,建立了體系貢獻率評估的研究框架,梳理了支撐貢獻率研究的體系工程、系統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構建了評估基準流程和指標框架,并在每個流程中都有一系列方法作為技術支撐。第二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方法,主要以典型裝備系統體系貢獻率評估方法為基礎,分別從基于OODA的體系貢獻率能效綜合評估方法、面向使命任務的體系貢獻率能效綜合評估方法,以及面向規劃計劃的項目體系貢獻率評估方法三方面開展評估方法研究。第三篇為體系貢獻率評估應用,
軍事歷史學家大衛·格拉夫以中國古典文獻和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生動敘述了從公元300年西晉解體到900年唐朝覆亡長達六百年的軍事戰爭史,所涉及的戰爭既有政權沖突與更替,也有對外征伐和邊境防衛,更有武裝叛亂及鎮壓行動。他將戰爭置于更廣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了中國中古時期軍事制度、軍事理念、武器戰術的變革對王朝命運、社會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響:把邊境防御任務委托給定居在帝國邊界的游牧民族,導致了西晉王朝的覆滅;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齊、隋征陳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輕騎兵取代重騎兵,讓李世民
本書提出了中國古代戰爭法的概念,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從中西比較研究的角度,運用法學理論的分析工具,探討中國古代戰爭規則的發展的內在機理,以豐富戰爭法理論的思想資源。核心觀點主要包括:第一,中國古代戰爭法是中國古人天下觀的產物,天下觀是中國古代戰爭法產生的理論前提。第二,兵與刑的關系是闡釋中國古代戰爭法起源的重要坐標。第三,仁與利構成了中國古代戰爭法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第四,軍禮是中國古代戰爭法規則體系的載體。
本書講述了大航海時代以來海上強國的海權博弈史,以及由此帶來的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演變。對于影響巨大的著名海戰,本書詳細講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國際形勢、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戰斗過程,既波瀾壯闊又充滿細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本書記錄了對14位老戰士的真實采訪,老戰士入朝作戰的回憶,老戰士回國后的現實生活與人生感悟。書中有電影《上甘嶺》的原型人物戰斗英雄張計發、衛生員吳炯,有電影《長津湖》“冰雕連”藝術原型周全弟,有獨自掩護大部隊轉移的獨膽英雄楊樹柏,有與敵人拼刺刀的戰斗英雄梁萬昌,等等。
本書介紹了火控系統的定義、功能、分類,以及火控技術的發展和火控理論研究的范疇;著重闡述了目標航跡處理、命中分析、行進間火力控制、平穩動態誤差分析、射擊效能分析、校射等火控系統論證、分析與設計中必需的,以及具有通用性與指導性的概念、原理與方法,為讀者學習或研究火控系統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
《現代戰艦百科(圖解導讀版)》是介紹海外海軍戰艦的科普圖書,書中以問答的形式介紹了戰艦的歷史演變、主要分類、船體結構、艦載武器、動力裝置、偵搜設備、經典戰術、后勤補給等內容,循序漸進地講解了現代戰艦的相關知識。除了介紹現代戰艦本身,還對與之相關的知識體系,例如建造材料、焊接工藝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說明,能夠提升讀者對現代戰艦的認知度。全書結構清晰,分章合理,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各個層次的艦船愛好者均能從中獲益。《現代戰艦百科(圖解導讀版)》定位于想要學習艦船入門知識的青少年讀者,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