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西方哲學研究》以輯刊的形式每年出版兩輯,接受海內外學者在西方哲學各個學科領域內的歷史性或系統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學會通為主題的高質量專題學術論文、學術評論、學術綜述和專業書評。論文以中文論文為主,也兼收海外華人學者和外籍學者的英文論文。刊物將在學術規范,論文格式,評審流程(同行評審)和編輯出版等方面嚴格遵循國際一流期刊的學術規范和通行體例。 本輯為《清華西方哲學研究(第9卷第1期2023年夏季卷)》包括“撒謊救人”道德疑難的反思性超越、表征主義視域下的溯因認知、論身體意識的獨
《社會契約論》要做的工作是,通過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政治制度,幫助人們恢復自然良善(natural goodness)。那么,什么樣的社會政治制度才是健全的呢?這就要追問一個核心問題:正義與合法的政治秩序及其基礎是什么?《社會契約論》所有其他的問題均是從這里生發出來,并與之關聯在一起的。盡管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也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建立和維系這樣一個秩序所需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條件,但是,真正充分地討論這些條件中非常重要的條件——公民,卻是在《愛彌兒》中,《愛彌兒》背后的一個基本預設是:沒有文化
福柯是當代世界極為重要的思想家,他雄心勃勃地試圖對整個西方文化做一種全景式的勾勒:從希臘思想到20世紀的自由主義,從哲學到文學,從宗教到法律,從政治到歷史,他無所不談。他深刻影響了后結構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等各種時代思潮,其思想輻射力超過了任何一位當代思想家。
在本書中,汪民安教授從理性/瘋癲、話語/知識、權力/身體、倫理學/美學四個維度,深入而清晰地論述了福柯的總體思想。作者考察瘋癲與非理性、考古學與譜系學,揭示福柯對規范的逾越、對詩
基督教總是宣稱自己是歷史的宗教,并意圖在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神學和教義體系。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基督教與純粹神話故事相區別,但另一方面卻又讓它不得不承擔證實自身歷史基礎的責任。本書從啟蒙運動之后基督教信仰與歷史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出發,聚焦于德國現代著名神哲學思想家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Wolthart Pannenberg, 1928-2014),著重闡述了其思想中上帝的啟示與歷史、耶穌基督的救贖與歷史、人的本性與歷史以及終末復和與歷史等幾方面的關鍵問題。遵照美國著名
本書是以一種獨特的、易于理解的視角來重新解讀尼采和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本書與以往此類作品相比較,采用了不同的寫作模式,它不是一味地綜合馬克思和尼采,而是利用每個思考者來帶出已經存在于另一個思想中的觀點;在分析一位思想家時,另一個思想家可作為產生更詳細分析的參考點;用尼采補充馬克思的不足,或者反過來用馬克思補充尼采的不足。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介紹其主題:尼采、馬克思、哲學、現代性,并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現代性的閱讀方式,一種閱讀馬克思哲學和尼采哲學的全新方式。
作者
[美]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2020),當代杰出人文主義知識分子、文藝批評家、翻譯理論家,著有《語言與沉默》《巴別塔之后》等。
譯者
遠子,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白日漫游》、詩集《室內流亡》,譯有《道德故事集》《達摩流浪者》等。
謝林繼在《神話哲學之歷史批判導論》里探討人類原初意識在神話里的表現之后,在《神話哲學之哲學導論》里進一步闡發這個意識在哲學里表現出的本原學說傳統,尤其詳細闡發了柏拉圖的“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關于“那個是存在者的東西”亦即“存在者本身”的核心思想。在這之后,謝林著重考察了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和努斯學說,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學的“理性”和“精神”等核心概念,最終表明作為“第一科學”的“唯理論哲學”是一種僅僅在純粹思維中把握本原的“否定哲學”,并不能真正認知本原(上帝),而這意味
本書所收皆為作者多年來發表的以萊布尼茨與中國為主題的論文,包括萊布尼茨與中國關系的詳細年表,萊布尼茨編著《中國近事》的內容梳理與闡釋,萊布尼茨與當時來華傳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討的關于中國哲學、文化、語言和信仰等問題的解讀,特別是萊布尼茨時代儒學在歐洲的傳播情況等,都是海外漢學興起之前的歷史畫面。全書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化視野,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也對推動中文世界的萊布尼茨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是享譽世界的黑格爾法哲學專家讓-弗朗索瓦·科維綱(Jean-FranoisKervégan)的學術力作,此書集中展示了他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詮釋黑格爾經典的努力成果。在書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討黑格爾為“法”這一概念所賦予的特殊的哲學含義,并指出這種重新定義與黑格爾對實定法(乃至法治國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認識有關。書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會作為實定法的實現條件所蘊含的現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對黑格爾與托克維爾之間的無聲對話的構建為導引,展示了黑格爾版本的“超越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