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說家黃梵最新寫作教學力作!黃梵,詩人、小說家、副教授。曾獲紫金山文學獎、《作家》“金短篇”小說獎、金陵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后天》雙年度文化藝術獎等。作品被譯成英語、法語、日語、德語、韓語、意大利語、希臘語等文字。黃梵以通俗的語言和系統的方法論,詳實講述了小說的寫作方法:如何提升寫作能力?如何掌握敘事核心技巧?略寫和細寫應如何分配?如何敘事更有效?小說寫作有何工作方法?詩人、小說家黃梵,又一寫作教學力作!讀完本書,你將收獲滿滿!
本書是知名學者吳俊近年來有關新時期文學以來文學流變與轉型研究的成果結集。內容上主要著眼于世紀之交紙媒文學與互聯網新媒體文學所呈現出的現實生態,分析并探討其文學史嬗變的現象及意義,力圖從文學史視野對于當下的文學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文學的挑戰,予以理論的宏觀回應,以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有助于從事文學專業的老師和學生了解當代文學研究,開闊文學研究的理論視野;形式上分別是批評史和文學史論、作家和作品論、文體跨域作家論、批評新人新論,可以說條理清晰、簡潔明了。
《中西草:我的歐陸文學逍遙》收錄復旦大學邵毅平教授所撰歐陸文學筆記,如《到布拉格去》《奧勃洛摩夫性格》《普希金未能免俗》《一首波蘭歌》等,共四十六篇。本書研究的對象擴展到了歐陸各國文學,尤其是中東歐和俄蘇的經典文學,同時也不時引入中國文學,以為比較文學的對象和參照的基點。作者通曉多國語言,是比較文學資深專家,多年來踏訪歐洲,實地探尋文學蹤跡,將世界文學納入整體格局,融會貫通地發表個人新見。
《讀書與寫作》收入了季羨林關于讀書、寫作兩個話題的經典文章,讀書篇部分通過季老對開卷有益的闡述,對丟書之深惡痛疾,對精華與糟粕之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析,體現季老對書的偏愛之情以及對閱讀的推崇。寫作篇部分則收錄了季老關于寫作的獨特見地,包括文章的題目、結構、風格等,其對散文寫作的闡述,尤其值得借鑒與參考。
故事沒講完,主角人設先崩了明明有現實原型的人物,越寫越擰巴精心打造的熒幕CP,觀眾不嗑反罵隨手寫的配角,讀者打賞催番外……如果你在創作中遇到了此類問題,這本工具書將給你答案!用心理學拆解電影、電視劇、文學著作中的經典角色,探索人物心理基因、關系轉變的底層邏輯,掌握在情節推進中體現人物性格不同面的基本技巧,從動機到行為,從對話到沖突,讓一切出乎意料又理所當然。
本書輯錄的是作者近年陸續在各類報刊發表過的有關文化藝術類評論的文章。其中,有文化熱門話題的理論思考,有文藝現象和思潮的脈絡辨析,有具體人物和作品的鑒賞評點,有閱讀瀏覽偶發的一得之見,有與職責關聯的現場演講,有參加政協調研的即時隨感,也有參與政協網上讀書活動的討論札記等,所論皆有感而發,形式長短不拘。全書內容文筆流暢,分類清晰,結構嚴謹,是對作者近年學習思考、心路歷程的一次回顧性總結,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胡經之是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原北京大學教授,先后師從老一輩文藝學家楊晦、美學家朱光潛、宗白華。本書上編為胡經之先生敘述的當代中國美學、文藝學的發展歷程;下編為胡經之先生為一些近年召開的美學會議撰寫的學術文章、為后輩學者寫的序的合集。上編回顧歷史,娓娓道來,尤其是在美學發展歷程中,一些由胡先生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如“文藝美學”等)的來龍去脈,對于學術史研究很有啟發意義;下編的文章大部分都沒有發表過,屬于學術性散文,凝聚了胡先生的學術思考。
本書首先對國內外翻譯批評及文學翻譯批評作了詳盡綜述,發現各種批評范式大都基于不同學派的翻譯理論,有著不同的翻譯批評標準,而標準的多元甚至對立,動搖了翻譯批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本書繼而在社會建構主義價值評價理論觀照下,深入探討了翻譯批評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本質、目的、主體、客體、類型、原則和標準、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作者認為,文學翻譯與文學翻譯批評都是以創價為目的的社會活動,批評的本質是評價,是對譯本與譯事的文化價值、倫理價值、知識價值和美學、經濟等價值的評判,理應在價值評價理論指導下
《魯濱孫變形記: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研究》是應用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對漢譯文學中的改寫現象進行研究,試圖將漢譯文學改寫的個案或現象視為中國20世紀歷史的碎片,借此去認知某一特定時代的文化與文學的獨特光影。書中選擇了《魯濱孫漂流記》、《簡·愛》、洋孝子孝女故事,及高爾基、普希金以及翻譯序跋等個案,聚焦其譯作和評介中的改寫問題,由內而外探究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的發生與譯者的政治立場、文化身份、美學追求及其所處社會語境的關聯,由此呈現在思想、觀念、情趣等層面,中國與世界相交融與激蕩,相拒斥與雜生的復雜歷史面影
本書為2009年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09年度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比較詩學、中西比較文學、東方比較文學、翻譯文學研究等五個傳統分支領域有條不紊地進行, 囊括了當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前沿課題, 在全球化視野中不斷加強跨文化對話的范圍和力度, 同時呈現出新文科背景下文化轉型與革新的諸多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