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擇具有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貼近新時代、學生最關心的核心內容進行大中小一體化教學設計,具體內容包括“價值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鑄魂—弘揚中國精神”“道德修身—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強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愛智之學問—哲學的魅力”五個專題。具體設計遵循一體化進階理念,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
實驗室是高校開展日常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實驗室安全是各項教研活動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作為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通識課程的教材,內容涵蓋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實驗室消防安全、實驗室電氣安全、實驗室儀器設備操作安全、實驗室生物與輻射安全、實驗室人員健康安全、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處置等內容。本書依據理工科院校辦學實際進行編寫,具有內容全面、結構清晰、通俗易懂、專項突出等特點。《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可作為介紹高校實驗室安全知識的教材,也可作為科研人員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參考用書。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高校校園文化的概念與內涵、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要素及機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
《新型博士:如何構建更好的研究生教育》全面回顧了美國開展的多項研究生教育改革歷程,不僅分析了這些改革失敗的原因,而且還深入探討了如何多措并舉,構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本書指出博士生培養可以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以研究生為中心,更具社會活力。積極有效改革博士生培養體制不僅有利于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社會。 無論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還是關注研究生教育的社會公眾,本書都會使他們受益匪淺。
對于一位開始碩士或博士學位歷程的研究生而言,未來是在某個帶有一定未知特性的學術領域中進行的,更復雜,更有不確定性。什么理念對成功完成學業是有幫助的?什么是讀研過程中較關鍵的環節?研究生遇到煩惱和曲折如何應對?很多研究生生涯的過來者,在回顧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歷程時會提到一些帶有共性的重要理念。一些研究生導師在對研究生的輔導報告和開學講座上也會提到一些帶有共性的重要思想。對于這些思想理念,研究生新入學時了解與不了解,是會產生差別的。 作者自己曾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生,后來作為導師指導過數十
研究表明論證式教學有助于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鍛煉其論證和批判性思維技能。為了在高校混合學習環境下高效開展論證式教學,本研究基于ICAP框架、批判性討論模型、Toulmin論證模型、論證式教學方式以及三節點論證學習框架的核心內容,構建了“混合學習環境下高校課堂論證式教學框架”。在該框架中,混合學習環境下高校課堂論證式教學主要包含教師講授、論題創設、論題和站方選擇、論證準備、論證建構、展示反饋以及教學效果評價七個步驟,教學效果評價包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論證技能、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學生對于
本書以創新價值鏈理論為基礎,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分為成果化產出和商業化產出兩個階段,以求更加全面地評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本書以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長江經濟帶高校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在深入量化區域內高校群體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時空特征的基礎上,探究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傳導路徑和作用機制的內外部因素,及潛在的內外部影響因素的空間效應問題,按照“評價機制構建、影響因素評估和空間效應分析”的邏輯線條,從內部投入產出和外部經濟社會兩個維度,揭示了長江經濟帶高校
本書通過綜合運用信息論與信息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工具,從信息論的信息傳遞模型里關于噪聲干擾與信息不增原理及委托代理的角度,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評價進行了徹底的剖析,得出其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用“高階信息”評價“低階信息”,用“主觀信息”評價“客觀信息”,并相應的給出了“降階”及將主觀信息客觀化的的解決思路。
本書基于長期追蹤中國大學生的調查數據,從投資消費、就業創業、社會交往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廣泛探索大學生的成長脈絡;并緊密結合時代特點,聚焦美容護膚、生活技能以及孝道行為等重要專題深入分析大學生的成長演變。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虛擬化明顯增加,面對面交流減少;80%的大學生存在身體亞健康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最為常見;低收入家庭大學生更早具備獨立生活技能;男性更愿意贍養父母,女性孝道表現更好。報告建議,優化學前教育投入,盡早引導大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注意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宣傳正確的美容消
該書關注在西交利物浦大學(簡稱“西浦”)就讀的中國學生群體的自我主導力發展問題。主要采用調查法、質性研究方法開展工作。首先,廓清西浦新生所經受的沉浸文化(家庭教養模式、基礎教育模式、社會文化等)中影響其自我主導力發展的因素及機制。然后,具體探究不同自我主導力發展水平的學生如何體會并處理植入文化與沉浸文化之間的張力,進一步討論這兩種文化間的沖突和協商與學生自我主導力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新生提供同儕經驗,對適應大學生活,規劃未來發展,以及激發其自主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書的數據和材料異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