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詩人米綠意近年來創作的詩歌二百余首,按寫作時間和主題可分為五個小輯:獨自在亮處、丟失的音符、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黑暗中更容易獲得、你之后沒有什么失去是失去。作者以詩歌的形式集中地反映個人生活,她以切身的生活遭遇為主線,透過“痛苦、疾病、愛、死亡”這些沉重的主題展開對生命的體悟與書寫,同時她又以一種質樸簡單的“輕”的敘述語調,將厚重的現實托舉而起,她的詩,展現出一種靈與智融匯、積極正向的精神氣象。特別是過去八年經歷與家人的相互扶持,并不得不承受家人離去的悲痛之所有心路歷程與人生感
本書為《紅樓疑案》作者梁歸智先生關于紅學研究的又一作品。讀《紅樓夢》,大多數人只會關注寶黛的愛情悲劇、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大觀園里的青春王國,卻很少人留意那幾百個地位低、出場少的小廝、仆人、管家們。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透著人性百態,閃著微光,串起這部不朽的巨著。全書聚焦《紅樓夢》作品中的丫嬛、小廝等小人物,對這些紅樓小人物的分析有別于各種社會世俗化的評“紅”說“紅”,側重曹雪芹詩性小說的一面,重點剖析這些紅樓“小人物”身上的詩性,力求“令世人換新眼目”,追求一種瀟灑的風格。
《水土能服》是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長江河口地區六個年輕人的奮斗歷程,這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春風化雨,也是變一方水土不服而為之能服的前提條件。
著名作家孫甘露首部長篇小說新版,全新精裝版。樹蔭之下的談話,杯中的一道波紋,云和光影中一次沉默的漫步,最終化為瀑布下的一張唱片和頑石之上的憂傷。他曾沉溺于書籍和夢想,望著學校的門和居室的窗,等候尹芒坐在他的雙臂之間。他曾問她,為自己工作的人在等待什么樣的酬勞來給自己呢?是一個未點燃的蠟人還是無數夜晚中最寒冷也最溫暖的一夜,是卓越的姓氏,一個地點,成為年代的那個數字,還是照進心間的那縷難以辨認的陽光。不,他想,是沉寂,是一尊不再出聲的雕像,猶如死亡是最持久的贊頌和最偉大的沉思,猶如懸疑面
我以為古代小說、特別是經典作品的語言,是漢語文學語言的精華,至今仍富于不可替代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它與我們當下的語言并沒有隔閡。古今的融合,也許可以讓我們的語言變得更加機巧,更有底蘊。
《請君出甕》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勇強先生的一部新人文小品小說集,收錄了近五十篇取材于古代典籍和文獻資料的小說。書中著意化用古代小說的語言乃至詩文的佳篇警句,舊瓶裝新酒,奪胎換骨,激活古代小說的藝術生命,使之與今人的觀念、趣味相呼應,挖掘古代
《膏礦敘事》里的故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講起。賀小果,邱紅兵,劉青松等一系列人物生活在一座國企石膏礦區。這段時期,國企改革,打工潮興起。而曾經獨立的自洽的礦區生活也面臨著種種起伏與沖突。出走與留守,愛情與欲望,信仰與金錢。每個人都經歷時代的風浪呼嘯。他們身上既有清晰的時代烙印,也有各自鮮明的個性色彩。雖然不同人物的性格、命運各有不同,但他們對于理想、愛情、信仰的追尋執守卻是相通的。人性的幽微之光始終閃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鄉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命運。《膏礦敘
《一個人張燈結彩》是田耳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第四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獲獎作品。一個落魄固執的警察,一個單純美麗的啞女,一個放蕩不羈的搶劫犯,他們的生活本來并無交集,卻因為一個理發店、一樁命案、一個未完成的炸藥包而緊緊地糾結一起。作品的魯獎授獎詞精煉凝神:“各色底層人物的艱辛生活在老警察的盡職盡責中一一展現,理想的持守在心靈的寂寞中散發著人性的溫情。”
那刻有個新的你出生,
也有一個舊的你死去。
你有想過,
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應該遇見
卻仍未遇見的人嗎?
賀淑芳
1969年5月1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了租住在沙丁魚樓的桂英一家,還有她朋友和鄰居們的生活。
出生于1970年的馬來西亞華人女作家賀淑芳,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介入發生在她出生前一年的歷史事件。書寫事件發生當日,及其后的延宕歲月中,女主人公們的生活。
詩歌也有真相要講,那就是語言的真相。詩人要挖掘語言的各種材料,各種潛質,各種可能性,
他要向讀者報道語言內部的運作,語言內部的矛盾和沖突,語言內部的冒險、拯救、死里逃生的故事。
《松江異聞錄》是知名評論家黃平的首部小說集,由5篇主題相互關聯的小說串起,講述孟弧、吳遠行和許構三位主人公被真偽莫辨的魯迅遺稿所迷,身不由己地進行了一場智力大冒險的故事。他們先從所謂魯迅遺稿的文字展開破譯,引出一九二四年魯迅西安之行的重大使命,再經由文字與史料的對比分析,解開傳國玉璽下落之謎團。三人充分發揮自身學術特長,窮其心智,絞盡腦汁,苦苦探索著魯迅遺稿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