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其身體活動的主觀感受是如何為人類認知和語言提供基礎的?本書通過論述感知、概念、心理意象、記憶、推理、認知發展、語言、情緒和意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的具身性基礎,主張認知是當身體接觸到物質的、文化的世界時所發生的事情,必須從人與環境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研究。而且許多學科的經驗證據和關于知覺、圖像和推理、語言和交流、認知發展等的研究都支持了心智是具身的觀點。
認知現象學是認知哲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著重于從主觀體驗的角度探討認知過程,以及認知過程與意識狀態的關系,為探討認知現象的本質和特征提供了新角度。本書圍繞學界關于感覺現象與認知現象關系的爭論,從六個方面—對思想的反思、現象對比論證、意識的價值、體驗的時間結構、體驗的整體性、現象特征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系—對認知現象的特征及相關爭論進行了論證和澄清。
本書是一本運用CBT(認知行為療法)技巧改善各類情緒問題的指南,這本指南提供了簡單實用的CBT技能,可以隨時用來應對各類消極情緒,并讓人有動力行動起來做讓自己感覺變得更好的事。最重要的是,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更好地了解想法如何影響情緒,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想法真正地改變生活。
本書內容包括 : 生氣是毒藥, 忍耐不住會誤大事 ; 以和氣對火氣, 路會越走越寬 ; 心境豁達寬容者更受歡迎 ; 學會調節情緒, 活出別樣人生 ; 忍者無敵, 忍耐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課 ; 生氣不如爭氣, 行動是最好的反擊。
在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幫助女性拓展社交圈,提升表達能力、修煉氣場、讀懂他人心的技巧,使女性更好地游走于職場,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巧攻他人心。同時,女性掌握必要的社交原則,能更好地遠離社交雷區,成為社交強者,忠于自己,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成為更好的自己,從改變潛意識開始?覺得自己很沒用,討厭自己。?明明想得很好,做出來卻總是很差!?感覺自己在職場和感情方面的運氣都太不好了!?為什么人際關系處處充滿困難和尷尬??拖延癥怎么也改不掉!如果你也有以上煩惱,那么本書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稍不留心,我們就會異化成“做事的人”(human doing),而不是“存在的人”(human being),就會忘記到底誰是行動的主體,到底為什么要行動。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容易跟著心理慣性思考和行事,因為這樣最輕松和省事。本書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暫時停下來,運用注意力和覺察,保持這種關注和覺察,我們就可能從行動模式切換到存在模式。然后,行動會從存在中自發地涌現,而且更加整合,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學會安住于身體,安住于我們真正擁有的這個時刻,我們的自我消耗也將止息。因此,本書也是一份來自卡
人之情緒,不論興高采烈或郁郁寡歡,均可感染他人。與抑郁者聊天,則自身亦感消沉;與自信達觀者談心,則自身亦多喜悅。此即本書著墨描繪之“情緒傳染”。本書綜合各個學科,包括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歷史學、跨文化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為這一社會心理現象提供了翔實而令人信服的證據。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人們在日常接觸中往往會自動、持續地與他人的面部表情、聲音、姿勢、動作和工具性情緒行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情緒體驗時刻受到這種模仿反饋的影響。他們首先呈現了觀察和實驗室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觀
本書詳細分析了焦慮對人生各個方面的危害,如影響人際關系、阻礙事業發展、影響婚姻生活、使不良情緒無止境地蔓延、喪失積極進取的勇氣等,同時闡述了刻意練習不焦慮的各種方法,講解了不焦慮的智慧,是一部個人改善自我、走向成功的優秀心靈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