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勝之書》是漢代氾勝之所撰的一部農書。書中記載了當時勞動人民種植稻、黍、麥、大豆、麻、瓜等的種植方法,還記載了區田、溲種兩種極其重要的耕作方法。該書久佚,后人從《齊民要術》等書的引文中重輯該書。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著名的農史學家萬國鼎、石聲漢等先后對《氾勝之書》進行了整理。萬國鼎先生所整理的成果即為《氾勝之書輯釋》一書。該書在校輯《氾勝之書》的基礎上,對《氾勝之書》進行釋證。由于校輯完善,釋證清晰,《氾勝之書輯釋》成為研究《氾勝之書》的必備之作。 《陳旉農書》是宋代陳旉所編撰的
在生態文明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兩山”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現代生態農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本書回顧了生態農業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提出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概念內涵、特征標準與典型模式。本書重點分析了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發展狀況、發展方向與實現路徑,并全面評估了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昀后提出了生態農業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發展的保障措施。
糧食安全是落實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基礎、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是落實“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書基于稻農一手調查數據,在分析稻農綠色生產技術來納行為特征的基礎上,系統剖析了土地流轉市場、社會化服務市場和非農就業市場發育限定條件下農戶的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決策,并考察了社會資本在三大要素市場發育與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中的連接作用。本書可以為從事土地資源管理、農林經濟管理、鄉村地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教學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供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管理等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本書系統總結了早期農作物遺存鑒定的新技術、新方法,包括植物大遺存、微體遺存和生物標志物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介紹了部分早期農業起源、發展和傳播的新證據,以及氣候環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對未來農業起源研究的前沿方向進行了展望。此外,本書以鄭州地區為研究區域,通過13處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遺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14C年代測定,揭示了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區古代農業的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通過炭化模擬實驗,確定了粟和黍種子炭化的溫度區間,為旱作農業粟、黍比例的解釋提供了新的埋藏學依據;通過中國考古遺址1
本教材是十二五職業 教育 規劃教材,是在2014年第i版的基礎上修訂 完善而成的。編寫團隊本著 工學結合、行動導向的理念 ,以理論知識實用、夠用為 原則,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 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載體 ,確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 。全書共分為課程入門和6個模塊,內容包括生態農業 概述、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 、生態農業的技術類型與模 式、生態農業實用技術、以 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以 及 外生態農業建設的典 型案例。本教材深入淺出、 實用性強,既適合作為高等 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課程教材 ,也可以作為生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