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反思了西方和日本的企業戰略代表流派(錢德勒、安索夫、亨德森、詹姆斯·麥肯錫、科特勒、威廉·貝恩、特勞特、大前研一)的戰略理論,結合中國企業實際,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戰略管理短板,總結提煉出中國原創的戰略方法論體系。
1.第yi次看到這本書稿時,我為作者具有如此龐雜的知識儲備感到吃驚。書中用例300余個,涉及古今中外、歷史文化、企業經營故事的方方面面,看似雜亂,但均圍繞這企業經營的話題,讀起來常常有醍醐灌頂之感。
2.這本書具有一定的戰略高度,適合有一定管理經驗的企業人士閱讀。
3.很認同作者強調的這句話:企業家如果失去了初心,企業戰略就會失去根本。
4.書中描繪,企業家的成功有3層境界:
(1)攻入無人區,達到已知的邊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走出無人區,獲得新認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天天無人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華為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企業。
辛波斯卡說:“當我說‘未來’,第一個字便已成為過去;當我說‘寂靜’,我便打碎了寂靜;當我說‘無’,我已無中生出了有。”
究竟哪個是我們的初心?過去、現在、未來?還是無,或者有?規則之內,還是規則之外?
從當下遷徙到未來,從寂靜遷徙到生動,從無遷徙到了有,……我們經常困惑于遷徙的下一站在哪兒。因為遷徙,人們主動采取和展開一系列的交互行為,形成了戰略。人們寄望于掌控遷徙進程,把握勝算,或是提高生存幾率與質量,贏取戰略目標。
遷徙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刻,我們期望洞見遷徙的大潮,把握戰略的方向,回歸自己的初心。
最大的紅利是遷徙,所謂“人生得一康波足矣”即是。但是,缺乏戰略
認知者,十個康波也不能得其一;認知,是一切戰略的核心。
許多聰明的家庭主婦和彼得·林奇這樣偉大的投資者一樣,選擇從身邊的事物來發現變遷的潮流。氣候、制度、科技、宗教、人口乃至星象這樣有趣的事物,都驅動著遷徙的發生;就商業的遷徙而言,技術幾乎是最重要的因素。遷徙意味著結構的巨大變化,新舊結構的更替有時可能需要長達數百年之久,但通常十分迅速,錢德勒以他頂級的睿智,預見到基于各種結構必然誕生速度經濟。
大遷徙之下,人與人之間由“熟”轉“生”,大移民時代已經到來,效率成倍提升,善念成為一切戰略的出發點,定位是第一命題,增長是第二命題。
代際的進化與遷徙,具有溫情脈脈和振奮人心的一面;然而遷徙的另一面總是伴隨著強者對弱者的劫掠與無情替代,有時是整個生態系統的覆滅與新生。無論哪種遷徙,連接貫穿始終。
是非,善惡,愛恨,多少成敗在人心。就純粹的方法論來說,戰略無善惡;但就交換的動機和目標而論,戰略有善惡。
快慢,前后,緩急,多少功業寄春秋。快是一種能力,慢是一種修煉,安排秩序等級是高級的戰略素養和能力。
學步、健步、登頂,多少汗血鑄潮流。戰略永遠在思考和解決從0到1的生存問題,但也要有引領遷徙大潮的格局和視野。
戰略,鐫刻人性灰度、時間長度、空間廣度;將帥之道,在大遷徙中隨機應變,惟快、惟心、惟一。
一切皆規則,在時空里,安靜聆聽。
陳曉貧
2019年·深圳
陳曉貧,華為公司業財融合整體方案核心設計者與主要建設者之一。成功設計了華為BG和產品線、全球地區部、全球服務業務、全球重大項目、華為大學的五大業財融合管理體系;參與設計全球供應鏈體系(含制造)的業財融合建設;參與并見證了華為年營收總額從 200 億元至3600 億元的十年高質量增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世紀名家講堂、福建電視臺經濟頻道、興業證券投教基地(***)專家講師,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碩士導師;著有《中國制造:使命分擔構筑中國制造軟實力》一書。
第一章初心
第一節一念之間
第二節天時地利
第三節做事做人
第四節 越來越好
第五節 鑄造品牌
第二章余地
第一節時間縱深
第二節不熟不做
第三節理解產權
第四節學會說話
第五節相信使命
第三章與狼共舞
第一節失控
第二節知己
第三節知彼
第四節隨機
第五節共和
第四章一技之禪
第一節專心致志
第二節吐故納新
第三節匠心善作
第四節知行合一
第五節大美無言
第五章戰略贏家
第一節規則
第二節取勝
第三節善敗
第四節守拙
第五節遷徙
第六章純粹
第一節認知
第二節信任
第三節結構
第四節增長
第五節利潤
后記
參考資料
迷茫處,萬里無人;沒有認知,雖習而不能學,雖學而不能思,雖思而不能悟。
學歷代表過去,能力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認知是一條河,別讓自己過早“干涸”,而要百川歸海。
從認知來說,企業家的成功有3層境界:
(1)攻入無人區,達到已知的邊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走出無人區,獲得新認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天天無人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果可能,我寧愿有生之年不再進入無人區;然而,可能否?
本書框架:
第一,本書以“認知”為核心構建戰略方法論;
第二,本書展開認知的過程,即是戰略落地執行的過程,知行一體;
第三,本書的目標是“致良知”。
形成過程:
一切從一個問題開始——戰略到底是什么?
提出正確的問題是一切科學的原點,科學原理之所以偉大,在于它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解釋和預測科學原理邊界之內的各種問題,就像牛頓、愛因斯坦和楊振寧的基本定律與方程一樣。
戰略面對未來,卻不能脫離歷史與現實;戰略面對不確定性,卻力求確定性;戰略適應規則,又力圖超越規則。
真正有效的商業戰略仍然十分依賴于企業家的天才、直覺、膽識和運氣,人們渴望抓住本質。
不清楚角色,沒有正確的認知,戰略將十分局限。
本書鼓勵戰略上的頓悟之道,精修或許可行,但把握戰略的確需要天賦。
本書主要基于演繹邏輯方法,在特殊情況下進行經驗的歸納總結。社會學與經濟學原理方面主要源自亞當·斯密、科斯、錢德勒、德魯克、安索夫、特勞特、亨德森、波特、大前研一等人,適當融合了鮑曼斯、布勞特和麥克盧漢的社會學理論。
本書定位:
(1)提高戰略認知;
(2)聚焦企業定位與增長;
(3)指導企業制定戰略規劃。
潛在目標和收益:
(1)找到企業戰略方向和核心驅動力;
(2)贏得市場、客戶,提升品牌;
(3)改進自主創新;
(4)提高企業轉型、升級、傳承等的成功率;
(5)更好地融合新時代,應對跨界與顛覆式挑戰。
溫馨提示:
(1)本書為方便讀者理解,適當地使用數學表達形式,但本書中所有公式都并非嚴謹地經過數學推導而來;
(2)本書尊重知識產權,盡最大可能標注各種信息的出處,部分資料來自互聯網,不一定嚴謹,請讀者留意;
(3)本書概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和性別歧視問題,閱讀時請勿曲解。
本書得到華為公司多位恩師和朋友指導,并查閱華為官方公開渠道資料,特別是原華為戰略規劃部總裁、戰略思考者方惟一先生,還給予了寶貴的概念性啟發與點撥。多位實業界人士也一直參與研討和實踐試點,為本書提供了寶貴意見。
由衷感謝,不一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