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如何逐步構建質的研究",將以十章的篇幅介紹從創意到設計、從收集資料到回答研究問題、最終至完成研究報告的完整步驟。下半部分是"五個具體研究手段"。將分別用一章的篇幅介紹質的研究大類下五種最常用的研究手段:第十一章、敘事研究第十二章、扎根理論第十三章、人種學法第十四章、案例研究第十五章、現象分析
卓越教師的培養依托于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教師教育政策、培養方式及評價標準!督逃筷P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指出,各高等院校應針對中學教育改革發展對高素質教師的需求,重點探索本科和教育碩士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連續培養的一體化模式,培養一批信念堅定、基礎扎實、能力突出,能夠適應和引領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卓越中學教師。
浙江師范大學作為教育部推行卓越中學教師培養的重要改革基地,同時也是浙江省2011卓越教師培養協同創新中心與浙江省教師教育質量監控中心,肩負著浙江省乃至全國的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政策咨詢、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培養與培訓。教師教育已成為浙江師范大學重要的學術品牌之一,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美譽度日益提升。《卓越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策劃組織編撰的。
《卓越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叢書》由《解碼學習動力》《有效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多元視角下的學生學業評價》《班級經營實踐教程》《構建生本課堂》《構建質的研究——理論、教學與實踐》六部著作構成,分別從學習動力、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學業評價、班級管理、生本課堂、教育教學的研究方法六個方面闡述了卓越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此六部著作在廣泛吸收國內外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本校對于卓越教師培養的具體實際,選取了具有針對性的系列案例加以深入辨析,開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思維能力,為相關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配套性的資源支撐。
本套叢書基于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方面多年的理論積累與實踐經驗,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設計叢書的內容及結構。前期經教務處領導與教師教育學院教師的多次討論、修改,在各方面專家的指導下對叢書展開了科學的規劃。叢書從課程和教材建設的角度出發,以卓越教師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班級經營方法出新為抓手,致力于系統提升中學教師關于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與建設、教學評價研究的綜合學術能力。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探索與努力,打造一套提升一線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精品叢書,從而為新時代的卓越教師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上篇 基礎篇
第1章 做一個質的研究者
理論模塊
教學模塊
第2章 質的研究
理論模塊
2.1 初識質的研究
2.2 質的研究發展概況
2.3 質的研究中的研究工具
2.4 七個名詞與研究內容
2.5 七個動詞與研究手段
2.6 七個形容詞與研究特點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3章 形成研究問題
理論模塊
3.1 第一步:尋找研究靈感
3.2 第二步:定位研究問題
3.3 第三步:形成研究問題
3.4 第四步:檢測研究問題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4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框架
理論模塊
4.1 理論框架
4.2 確定自己研究的理論框架
4.3 質的研究與文獻綜述
4.4 查閱文獻
4.5 引用文獻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5章 倫理道德、前行探索和抽樣方法
理論模塊
5.1 倫理道德
5.2 前行探索
5.3 抽樣方法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6章 訪談
理論模塊
6.1 訪談的作用
6.2 訪談的類型
6.3 訪談的方式
6.4 訪談的問題
6.5 訪談的人員
6.6 訪談的記錄
6.7 訪談的準備
6.8 訪談的翻譯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7章 觀察
理論模塊
7.1 觀察的作用
7.2 見察的類型
7.3 見察的內容
7.4 觀察的聚焦
7.5 察的記錄
7.6 見察的反思
7.7 察的準備
7.8 察的人員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8章 實物分析
理論模塊
8.1 實物分析的作用
8.2 “實物”的種類
8.3 “實物”的收集
8.4 實物分析的引導問題
8.5 實物分析的局限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9章 處理原始資料
理論模塊
9.1 開始處理原始資料的時機
9.2 處理原始資料的六步法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第10章 從開題報告到研究報告
理論模塊
10.1 開題報告與研究報告的格式
10.2 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注意事項
10.3 研究報告的內容及注意事項
10.4 立論——開題報告與研究報告的核心
教學模塊
實踐模塊
下篇 方法篇
第11章 敘事研究
場景模塊
理論模塊
11.1 敘事研究的內涵
11.2 敘事研究的特點
11.3 敘事研究的追求
11.4 敘事研究的實施
11.5 低劣的敘事研究
11.6 敘事研究的局限
教學模塊
第12章 現象分析
場景模塊
理論模塊
12.1 現象學——從哲學思潮到教育學研究
12.2 現象分析的實施
12.3 現象分析的優勢
12.4 現象分析的局限
教學模塊
第13章 扎根理論
場景模塊
理論模塊
13.1 扎根理論的含義
13.2 扎根理論的起源、傳承與應用
13.3 扎根理論的選題
13.4 理論抽樣
13.5 扎根理論的資料收集
13.6 扎根理論的資料分析
13.7 扎根理論研究的質量
教學模塊
第14章 人種學法
場景模塊
理論模塊
14.1 人種學法的起源
14.2 人種學法的內涵——理解“文化”與“行為”
14.3 人種學法的特征
14.4 人種學法的選題
14.5 人種學法的實施
14.6 人種學法的局限
教學模塊
第15章 案例研究
場景模塊
理論模塊
15.1 案例研究的含義
15.2 案例研究的特征
15.3 案例研究的類型
15.4 案例研究的實施
15.5 案例研究的評價
15.6 案例研究的優勢與局限
教學模塊
參考文獻
另外,建議研究者重點關注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雖然說有些經典的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如孔子的學說、杜威的理論等,但如果不能跟進教育學研究最新的發展,研究的成果會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下蒼白乏力。
與教育學研究中的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對于理論的認識和運用顯得更加靈活。質的研究較少地受到理論的嚴格束縛,而是更加關注研究對象,關注靈活多變的“人”,以感受人、理解人、服務人,而不是服務理論為最終的目的。特別是在接下來會講到的幾種經典的質的研究的分類中,扎根理論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當研究者發現沒有理論可以解釋所關注的教育現象,或者是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去指導教師實踐的時候,可以采用扎根理論這種質的研究方法來形成自己的理論。但是研究者要清楚,即使是扎根理論,也不是空穴來風或無源之水、無本之末,研究者同樣需要對讀者負責,一樣要撰寫合格的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在研究報告中的長度最終要由研究者靈活決定,一般不要超過文章總長度的五分之一,因為大部分讀者畢竟是出于對研究結果的興趣來閱讀報告的,臃腫噦嗦的理論鋪墊只能讓人生厭。如果確實缺少相應的理論、相關的研究,研究者只需要老老實實地說明目前的情況就可以了,為了湊字數而生搬硬造或者胡亂聯系絕非明智之舉。
當研究者理解了理論框架和文獻綜述對于質的研究的重要性,接下來就出現一系列現實的問題。既然這兩者歸根結底都是來源于文獻的,那么什么是文獻?去哪兒找文獻?如何找到文獻?找到之后如何在研究報告中合理使用文獻?
4.4 查閱文獻
如果把從自己研究中收集到的資料,如去教室聽課的觀察記錄、對教師進行訪談的訪談稿等,定義成第一手資料的話,那么來自于其他研究者的第一手資料、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看作是第二手資料。同理,根據第二手資料所編寫的課本、學術專著等可以稱為第三手資料。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所謂文獻就是第二手資料加第三手資料。教育學中有多種多樣的文獻,如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學術專著、課本、學術會議文集等,還包括中文文獻、外文文獻、紙質文獻、電子文獻、數字文獻等。
當研究者需要查閱文獻的時候,可以去各種圖書館、專業相關的閱覽室、網上的數據庫里尋找。當然查閱文獻也是一種研究者必備的技能,需要向教師、圖書管理員等專業人士進行不斷的學習;同時也需要研究者通過自己動手,試用各種關鍵詞.逐漸積累搜索文獻的經驗。在每一篇學術期刊的論文摘要下面都會標注幾個關鍵詞,我們可以使用自己感興趣的學術論文下面的關鍵詞,在中文數據庫(如知網、萬方)或外文數據庫(如ERIC)中搜索與自己研究相關的文獻。另外,每一篇研究論文后面都會有一個參考文獻的列表,研究者可以仔細閱讀里面有沒有自己可能感興趣的文章、書籍等。像滾雪球一樣,從一篇論文出發找到另外幾篇文章、幾本書,然后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文獻,最終形成一個可觀的、為自己研究服務的文獻積累。研究者在做文獻查閱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記錄,無論是傳統的紙筆方式,還是用手機拍照或是在電腦上建立文檔,研究者永遠要對自己看過的、接觸過的、分析過的文獻留有文字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