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資源的視角,以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資源基礎理論、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和非均衡發展理論,采用實證研究范式,界定高等教育資源的本質內涵并構建高等教育資源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考察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四個時間節點上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現實狀況,在這一基礎上,測度上述時間節點上我國31個省區間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的協調情況,分析我國高教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益貧式"非均衡協調發展的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新興歷史時期,社會轉型、政策后效、區位條件與高等教育急速調整多元耦合所導致的規模擴增與質量提升問題、公平發展與效率追求問題、區域失衡與統籌兼顧問題,正逐步使得協調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問題。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學界形成了教育視域內的集中探討和對策建議,但基于資源配置層面的跨學科研究還為數甚少。我們認為,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本質上就是高等教育資源優化再配置的過程,任何回避資源配置本質的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都難以實現問題的根本解決,以存量資源的再度調整和增量資源的優化配置整體推動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理應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著力點。
本書基于資源視角和實證研究范式,以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為研究對象,通過高等教育資源內涵界定這一邏輯起點,展開高等教育資源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以此為測度工具,考察我國31個省區(不含港、澳、臺)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現實狀況;繼而引入離差系數最小化協調度模型,對我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進行系統分析;在這一基礎上,厘定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本書在指標體系構建及資源水平考察方面,首先,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及高等教育固有屬性的分析,明確了高等教育資源是構成高等教育系統、維系其正常運行并促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各要素總和的觀點。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 現有研究的評述
第三節 研究的基本內容
第四節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及分析框架
第一節 理論基礎
第二節 分析框架
第三章 高等教育資源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第一節 指標確立的內涵依據
第二節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第三節 指標選擇和指標賦權
第四章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狀況分析
第一節 31個省區的高等教育資源水平考察
第二節 區域內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測度
第三節 區域間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測度
第五章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 高等教育資源存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二節 高等教育資源增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三節 高等教育資源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六章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借鑒
第二節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
第三節 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創新
第三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高等教育資源水平專家咨詢問卷
附錄B 各省區高等教育資源歸一數據表
后記
《教育地理研究叢書: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第二,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評價。現有研究或采用“區域間的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區域間高等教育競爭力”,或采用“區域間高等教育投入”及“不同區域的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等,來進行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總體上偏重考察高等教育區域間的均衡狀態而非協調狀態,因理論內涵理解的不明確而再次陷入協調評價上的“高等教育區域均衡發展”與“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混淆。不僅如此,現有研究在高等教育區域協調度的考察上,大多基于簡單的聚類分析、相關分析展開,總體上缺乏科學、合理的協調度測度方法支撐。但是,現有研究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選用的指標和指標測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教育地理研究叢書: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提供高等教育資源水平評價指標選擇的參照,尤其是現行高等教育區域協調度測度方法的相對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教育地理研究叢書: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離差系數最小協調度模型”運用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現有研究多就“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角度來進行分析。事實上,高等教育作為與政治、經濟、文化相并列的一個社會子系統,其不斷與這些系統進行著存量資源、增量資源(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因而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是必然的,但究竟這些因素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存量資源得到配置/使增量資源發生改變,進而加速或抑制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此外,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各有什么樣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這些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能否在外力的作用下予以改變?現有研究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在深入性、具體性和價值把握上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客觀而言,現有研究也極大地為我們認清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可變資源要素”“非可變資源要素”等提供了借鑒和參照。
第四,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選擇。現有研究提出了諸多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建議和模式,但多屬就事論事的經驗式論斷,總體上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方法指導。部分研究借鑒了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來指導高等教育區域調整,但總體上仍停留在理念的角度,尚缺乏具體操作策略的分析和提煉,尤其是對于增長極的選取、梯度的計算等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在現實的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實踐中,我們仍不知道應該改變哪些高等教育要素,在哪些區域改變高等教育資源要素,如何改變高等教育資源要素,來促進高等教育區域的協調發展。這些內容還有待我們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化。當然,現有研究也間接反映出非均衡發展理論對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指導價值。
總體來看,現有研究雖未能完全解決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但提出了諸多有益的理論借鑒和現實參照,使得《教育地理研究叢書: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在內涵理解上更易于接近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本質,在現實評價上能夠拓寬視野找尋多學科的理論支撐,在路徑選擇上更為清晰地找到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具體的作用對象和作用點。我們認為,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本質上就是高等教育資源優化再配置的過程,任何回避資源配置本質的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都不能完全直指問題的解決,以存量資源的再度調整和增量資源的優化配置整體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理應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我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著力點。以此為基礎,高等教育資源內涵的界定及資源水平評價、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的測度、因素分析及模式選擇,都是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需要直面并加以系統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