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李謹伯談靜坐與修大道(增訂版)》介紹了傳統道家呼吸方法的精髓,
通過呼吸吐納,鍛煉強化肺部功能,進而提高自身免疫力。
作者深入淺出,解疑答惑,讓你在一呼一吸之間,調理提升精氣神,修身修心,重拾健康!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科大讀研究生期間曾聽過錢學森先生的講座,第一次聽到重視人體科學研究的提法。當時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東方的宗教哲學的了解,囿于當年書本上的知識,所知甚少。后來到了美國,環境的關系,接觸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藝術、宗教與哲學。1999年回國后,我陸續讀了一些深入淺出的國學著作,亦曾有緣在太湖大學堂拜會參訪南懷瑾先生……類似的因緣際會,讓我與中華文化的精神更趨接近。2009年我被李謹伯先生的著作《呼吸之間》吸引,后經林翔先生引見,獲李老親自指導,開始練習打坐靜修。靜思冥想,物我兩忘,我真切地感覺到心靈和體力都得到提升。
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氛圍不同,今天的社會環境對于“人體科學”、“禪修”都有了更為客觀和包容的價值判斷,雖也有秉持理性與實證態度的專家對“玄之又玄”的東方式修煉持排斥的態度,不過,我覺得若是執念于既有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懷疑和反對一切與“既有”相游離、有矛盾的事物,這種態度恐怕也談不上“科學”——我們必須能寬容異見,包容堅執、有勇氣探索盲區和未知,這是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一點心得。牛頓、愛因斯坦這樣令人仰之彌高的科學家、發明家,也充分肯定哲學與宗教對其人生與事業的影響。
西方的智慧,抽象思辨,求實求證,訴諸有形。東方的智慧,感性、神秘、中庸,訴諸無形。西方哲人高度看重實證,要求既明其“用”又能窮舉其“理”——而且這種“理”一定要構筑在堅實不可動搖、能被反復驗證的事實的基礎上;而東方的典籍、理論玄奧而神秘,通常只講其“用”而不釋其“理”。一個更著重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一個更傾向心性的陶冶與修持?傮w而言,西方的智慧,常依據嚴密的邏輯科學體系,有系統的闡釋;而東方的智慧相對神秘費解,需持久的求索參悟,可意會不可言傳。
東西方文明和智慧,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哲學宗教倫理邏輯價值體系,代代相傳得以存續發揚,是人類文化精神的寶藏;而東西方文化匯流的例證更是不勝枚舉。我們當以開放寬容的心態、科學的方式去擁抱它們,這不正是我們求索智慧的途徑嗎?
今天,能夠有一本以明白曉暢的語言闡釋健體、養生、修心等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籍問世——而且作者還是以深入淺出的理論與數十年堅執的歷練來現身說法,這是何其寶貴。李老先生關于靜坐與修道的理念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和修為的準則和思想,需要我們這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旋轉著的人們,靜下心來體會,擁抱智慧。
“人能常清靜,天地皆悉歸”。真誠推薦李老先生的著作,希望它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尋得內心的寧靜和力量。
李謹伯,銀行世家出身,西南聯大畢業,年輕時參加革命,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出生入死。新中國成立后,曾于中共天津市委統戰部、天津市財政經濟委員會、機械工業部等部門任職。早年因忘我工作,于27歲時身患重病,幸獲民間奇人用傳統醫術“導引布氣法”救治得愈,從此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后四處參訪明師,屢有奇遇。李老至誠學習,精心實踐,得以精通道家丹道養生絕學,對佛教、密宗等亦有特別研究。先后三十多次出國講學,在我國內地、港澳臺地區及英、法、德等國政界、商界、學術界擁有眾多追隨者。
致讀者
大道靜中求(代序)張亞勤
前言
第一編 從身體入手
我們身體最不正的是什么
人的精氣神從哪里來
關鍵要“開竅”
現代人為什么不“開心”呢
問答
第二編 體會一個“靜”字
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目的
如何理解“靜”
如何修“靜”
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成佛的
鳩摩羅什(344~413)談《大明咒經》
少林寺的《洗髓經》
“正身”必“內省”
要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須修道
談“盤腿”
問答
第三編 修道的二十六個細節
“正身”的四大綱要
向雪山白猿學習
詳細談談“七支坐”
練靜功的六個訣竅與火候掌握
全身熱來自一竅
靜坐養生中的奧秘
如何打通中脈
問答
第四編 怎樣調整呼吸
要善養吾“浩然之氣”
怎樣調整呼吸(吐納術)
調息
調息的意義
胎息法
呼吸的重要性
用“六字訣”治病
學習煉內丹
問答
第五編 修煉金丹大道
什么叫“金丹大道”
怎樣認知“金丹大道”
對“金丹大道”的認識
對“氣”的理解
對生命的把握
……
第六編 修煉與養生
第七編 關于氣功科學性的探究
附錄
結束語
修訂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