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道統”,又稱道統論或道統論,即中國儒家關于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學術理論!暗澜y”觀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由唐代韓愈最早提出,但卻是孔孟以來的一貫思想。儒家“道統”從哲學上講,具有認同意識、正統意識、弘道意識。 《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是一部開拓性的中國文化與哲學史專著,是國內第一部系統、全面、深入研究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化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華道統思想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及其理論的學術著作。該書由緒論、道統溯源、先秦道論、儒家道統思想的發端、道統論的正式提出和確立、道統思想的流傳與演變、現代新儒學的道統論等章節組成,系統梳理了從上古堯、舜,經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到現代馮友蘭、牟宗三等的道統思想數千年產生發展演變的整個歷史過程的脈絡,論述了道統思想的傳授形式、理論構成和基本特征。該書以道及道的傳授系統為核心和發展線索,縱貫古今,橫攝各文化領域,史論相融,結構完整,材料翔實,論證嚴謹,內容豐富,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有強烈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時代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蔡方鹿,1951年10月生于四川眉山,1976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198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碩士課程教師進修班。歷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四川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首席教授,現任四川師范大學杰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兼任中華朱子研究會副會長、朱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四川省朱熹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 主要從事宋明理學、朱子學、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哲學范疇、經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中國哲學與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2011年入選“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獨著《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先后兩次獲四川省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另獲省部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結項鑒定為“優秀”,并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又于2014年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出版學術專著《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朱熹與中國文化》《宋明理學心性論》等20多部,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學研究論叢》等海內外報刊發表論文380余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發表100余篇,被《新華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47篇。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道統思想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