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于主題墻,一線老師有話說:
甲:有人告訴我,這樣的主題墻是不對的,但我不知怎樣做才是對的!
乙:有人推薦給我很多經典的樣式、深受追捧的范例,可我并不清楚它好在哪兒。
丙:有人提醒我要加強學習,避免質量不穩定。但我發現相關文章很多,然而經提煉、可遷移的策略方法較少,基本是各說各的,各做各的,缺乏指導性。
……
如何破局?
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教師的工作現場。2016年開始,我和我的團隊圍繞著無數面基層園所的班級主題墻,開展了持續性的自問思考和實踐研究。
幼兒園主題課程是一個系列的探究過程,需要一些持續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環境來支持,班級主題墻環境就是重要途徑之一,它的創設和利用已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的構建要素。但各班都有了這面墻以后,幼兒對其有無認同感?如何使它更有意義?主題墻的空間語言的表述方式有何特點?它是否真正對幼兒產生有效的影響?現狀不容樂觀,甚至有些“打臉”。主題墻面對一系列困惑,尚沒有得到有力的追問和整體的思考;實踐中仍然存在職前教育、崗位培訓等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本書針對當下幼兒園班級主題墻創設中的諸多疑惑和問題,通過實證調研,深入分析其現狀與癥結,力圖從認識層面、實踐層面、專業思考層面等做出進一步理性探討,對與主題相關的價值元素如何在墻面空間進行信息呈現和傳達進行實踐和研究;重新審視與探討班級主題墻的價值內涵,嘗試以關系的角度探究人的心理需求與主題墻環境創設之間的關系,優化可以達成意義連接的設計策略,梳理、總結班級主題墻創設原則及自評互研導向,為提升主題墻對幼兒的主題教育提供參考與借鑒。
■前 言
班級主題墻是落實主題教育的重要的復合型環境,已被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之中。主題墻創設也是一種視覺化思維和符號化活動,它有著獨特的呈現要求和結構,也有著物質及心理環境等豐富要素。因此,主題墻能否與兒童世界發生意義連接,讓幼兒有帶入感,并真正轉化為幼兒的經驗;能否與幼兒園課程有機融合,成為重要的落實途徑;能否以這一面墻的研究變化為載體,既提高教師主題墻創設的實際操作技能,又能在“研學做”一體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素養,值得我們更加理性、系統地思考。通過這本書,我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讓主題墻更有意義的實踐體驗與感悟:
1. 倡導“創設被幼兒認同的主題墻”——強調兒童的主體作用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以自身為主體與周圍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踐中我們看到,許多老師將個別能力強的幼兒的手工作品放到墻上,以體現“幼兒是主題墻的主體”;把幼兒按老師要求完成作品,當作“幼兒的互動參與”,而根本不考慮一棵按滿小手印的大樹是否能反映“春天”主題的經驗;老師打印了幾張高樓大廈圖片就能讓幼兒體會到城市的變化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嗎?通過實踐研究,大家越來越體會到主題墻這一隱性課程所獨有的影響機制,絕不是單方的發起、被動的接受,而是必須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喚醒幼兒的主體性,“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他們是主題墻創設的受眾,也是創設的主角。鼓勵他們參與布置規劃,允許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互動、變動,更支持他們在獲得認知、行為的同時,豐富與同伴、環境的互動方式,營造平等和諧的班級精神環境,關注幼兒的心理需求,理解其感知方式,讓“墻”被幼兒所認同和接受,從而產生影響。這是主題墻的價值能夠實現的前提。
2. 追求“讓主題墻融入課程”——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
幼兒園課程不僅包括組織類教育活動,還指向與幼兒緊密相關的各種因素,包括各類環境、主題墻、社區、家庭等,而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和效果,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質量。所以可以認為:一方面,主題墻環境是課程實施和落實的因素與途徑。一則課程創設主題墻環境,主題活動方案有主題背景,需要某些特定的環境支持。如“我在馬路邊”的主題教學中,幼兒與教師共同建設幼兒園周邊的馬路環境,幼兒用各種表現方法表達自己的認知。二則環境生成課程,在天天觀察、表達中,主題墻上日漸生成、豐富了跟馬路相關的公共設施、安全標志、交通工具、人物、寵物等,逐漸豐滿了課程內容。
另一方面,主題墻環境與其他課程資源得以自然整合,主題得到不斷深入、拓展。主題活動課程并非僅僅以集體教學來實施,游戲、生活課程等都是有效的途徑,并且主題墻與其他課程活動之間也能達到自然的融合,發揮出(zui)大效益。如小班的“冬天”主題,與生活區創設的各類帽子、圍巾等實物環境整合一體,幼兒在認識和嘗試各種帽子和圍巾的戴法中,不僅能夠感知冬天特征,同時在感覺體驗其用途和不同穿戴方法中,了解了各種保暖方式;又如中班“周圍的人”主題墻上有參觀消防局的內容,其中呈現的消防員的各種裝備和服飾,就成了角色游戲“消防局”的游戲材料。這樣的主題墻環境與課程目標的融合,讓我們看到了主題課程的(zui)好打開方式。
3. 探索“讓主題墻耐看、能動、會變、有用”—— 強固教師的專業能力
當代幼兒教育的走勢揭示出:環境設計日益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的建構性要素,教師的工作重心將轉向對環境的設計,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對變化中的事物作出預測,分析評估幼兒的行為方面等。其中,主題墻的利用是班級教師課程創生、實施的路徑之一。優化主題墻的過程,也是教師在教育理念、技術水平、反思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過程,對專業特長具有推進作用。本研究不斷加強教師的學習能力,向書本學,了解設計心理學理論,理解幼兒心理需求;向同行學,豐富主題背景下的創設智慧和相關案例;向家長和專業工作者學,汲取不同職業的優質資源,增加知識儲備,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促進環境設計、創設和調整水平,提升教師解讀目標及確定價值、設計方案及體現脈絡、展現線索及順勢推進的功力,努力達成讓墻能動、會變、耐看、有用的效果。
本研究也推動了教師的觀察反思能力,形成了加強自探互研“觀察要點”的共識,起到了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反饋功能,有效幫助老師理性看待問題,努力在實踐中反思,在評價中思考,在探索中成長。
自序
前言
導論
第1章 一面有意義的墻—認識一種非正式課程的教育影響
第1節 幼兒與主題墻—讓主題墻凸顯“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第2節 課程與主題墻-讓主題墻體現“隱形課程”的教育價值
第3節 教師與主題墻-讓主題墻提升教師課程執行力和專業素養
第2章 一面被認同的墻-讀懂主題墻變化中的心理學
第1節 尊重幼兒心理感受是“人本”設計的核心
第2節 應和幼兒心理需求且被認同的主題墻
第3節 基于心理感受的主題墻設計
第3章 一面可理解的墻—追求主題墻陪伴下的有意義學習
第1節 基于幼兒學習特點的主題墻
第2節 為幼兒學習助力的主題墻
第3節 追隨幼兒學習的每一面主題墻
第4章 不只是一面墻-激發成長活力的主題墻
第1節 在“墻面”展現課程的不同打開方式
第2節 用“墻面”見證幼兒的學習成長
第3節 借“墻面”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