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與道德批判》是一本融歷史分析與理論批判于一體的經濟倫理學學術論文集。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倫理分析方法的指導地位,堅持目的向度與工具向度的有機結合,旨在通過批判的經濟倫理學方法分析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為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倫理道德方面的理論支持。全書收文20多篇,由方法與視野、資本主義社會與道德批判、個人價值與社會共享、道德資本與企業發展等四部分內容組成。
本書是一部論文集,收錄了筆者近二十年來撰寫的部分論文。其中有些論文在期刊上公開發表,有些論文只是參與過學術研討會,并未公開發表。將一段時期內撰寫或發表的論文結集出版,在國內學術界乃是一種常態,在國外學術界也比較多見,更有部分此類著作后來發展成了經典著作。在通常情況下,論文集是無須寫前言的,讀者自己逐篇閱讀論文就可以了。本論文集寫前言,主要是出于兩個考慮:第一,書中部分論文寫作時間比較久遠,收入本書時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并未作與時俱進的改動,這就需要在前言部分簡略提及作者目前的想法;第二,書中的論文是獨立成篇的,寫作時并未考慮與其他論文的關系,逐篇看比較難以看出其中的邏輯聯系,這就需要在前言部分勾畫出其中基本的邏輯聯系。當然,這種聯系并非當年寫論文時已經構想好的,而是在匯編成集時賦予的。
一、現代社會的雙重批判
在筆者看來,當代學術的根本性社會背景只有一個,這就是現代性、現代化或現代社會。西方很多國家正處于現代社會之中,具有比較典型的現代性,其現代化歷程始于文化上的啟蒙運動,后由知識上的科學化運動、政治上的民主化運動和經濟上的市場化運動所加強,其現代化歷程一直持續到今天。盡管西方學術界提出了“后現代”概念,但從總體上說,“后現代”只是一種批判性概念,僅限于揭示西方現代性的弊病,并沒有提出真正可以替代現代社會的后現代社會。
如果說西方很多國家正處于現代社會之中,那么可以說,我國仍然處于現代化進程之中。我國的現代化歷程始于清末,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屈辱性地接受了現代性;第二個階段是在蘇聯共產主義模式的影響下艱難地探索現代性;第三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主動地進入現代性。盡管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速度非常迅猛,盡管學術界早已開始探索西方曾經熱議過的“后現代”概念,但學者們仍然理性地意識到,中國仍然處于現代化進程之中,中國社會并未產生普遍成熟的現代性。
在現代社會中,道德處于一種“祛魅”狀態。道德的根本意義在于調和社會需求與個人私欲之間的沖突,使社會需求戰勝或者約束與之相沖突的個人私欲。在傳統社會,道德往往處于“附魅”狀態,即以神魅作為基礎,從而使道德的社會需求借助神魅的力量戰勝不道德的個人私欲。而在現代社會,道德的神魅基礎被理性所祛除,人們重新找回了道德的世俗基礎,從而以理性的利益取代了非理性的神魅。隨著神魅的祛除,與神魅同在的信仰盲目性和道德神圣性也必將消失,這就必然給現代社會提出一個重大問題:在一個后“祛魅”的時代,世俗的非神圣性如何能提供道德的神圣基礎。
面對現代社會,處于重建中的道德仍然要保持一種反思的或批判的態度。這種反思的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體現為否定性的,即根據一定的道德理想和價值王國,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指出現代社會的弊病或不足,進而提出各種更具道德性的替代性方案;另一方面則體現為肯定性的,即根據一定的道德理想和價值王國,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為現代社會提供倫理辯護,肯定現代社會各種制度措施的道德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道德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了雙重角色:一種是體現內在善的目的角色,一種是體現工具善的手段角色。
李志祥,1971年生,湖北羅田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理事,江蘇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經濟倫理學和西方倫理思想。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出版學術著作2部(《批判的經濟倫理學》和《普通邏輯學》),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道德與文明》、《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有7篇被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前言
第一部分 方法與視野
道德的附魅與祛魅
經濟倫理學研究的目的向度與工具向度
第二部分 資本主義社會與道德批判
《資本論》的經濟倫理思想
自發經濟決定論:經濟與道德
從生產關系批判到生產力批判
超越資本主義經濟與超越經濟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批判理論
第三部分 個人價值與社會共享
道德與自利:論休謨對合理利己主義的批判
個人主義與自發性社交
共建共享與共生共享
科學發展與“以人為本
城邦本位型公民道德發展模式
公民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農業現代化與農民經濟理性
中國農民經濟德性的現代轉型
從《白鹿原》看鄉村倫理的迷局與出路
第四部分 道德資本與企業發展
“道德資本”概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實意義
道德資本與企業創新
道德資本與企業誠信
道德資本與企業社會責任
道德資本與消費維權
道德資本與經濟全球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