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關于美德的內涵的論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斯密所說的種種美德,例如謹慎、寬容、大度、仁慈、正義以及尊崇道德良心的自我控制等等,至今仍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當然,時代不同了,國情差異也很大,不能設想可以將斯密所推崇的各種美德不加區別地照搬到國內,也不能設想把斯密提倡的為人處世之道不加分析地加以汲取,例如少管閑事之類,否則就會出現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弊端,不利于真正美德的構建和深化。 “八榮八恥”的提出就是重建新歷史條件下道德情操的有益嘗試。
亞當斯密(1723一1790),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蘇格蘭哥爾克第的一個海關職員家庭。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畢業后,于1748年受聘于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文學。1751年受聘子格拉斯哥大學,先講授邏輯學,后任道德哲學教授,其講義的倫理學部分后改寫成《道德情操論》于1759年出版。1764年,斯密赴歐洲大陸旅行,這期間結識了法國重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和杜爾哥并深受影響。1776年,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稱《國富論>》發表。1778年,他被任命為蘇格蘭海關稅務司司長。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他于1790年7月、7日在愛丁堡去世。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和《國富論>(1776)。前者為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后者為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為“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
《道德情操論》不僅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而且從哲學、法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作了探討。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并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的和諧的發展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論》(1759)是和《國富論》(1776)同樣齊名的亞當。斯密的經典傳世之作。本書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斯密去世前共修訂過六次,在當時就有非常大的影響。
敬告讀者
第一卷 論行為的適宜性
第一篇 論適宜感
第1章 論同情
第2章 論相互同情的快樂
第3章 論根據他人的感情與我們的是否一致來判斷他人的感情是否適宜的方式
第4章 續前章
第5章 論和藹可親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誰各種不同激情的適宜庭
引 言
第1章 論源于身體的激情
第2章 論源于想象的特殊傾向或習慣的激情
第3章 論不友好的激情
第4章 論友好的激情
第5章 論自私的激情 敬告讀者
第一卷 論行為的適宜性
第一篇 論適宜感
第1章 論同情
第2章 論相互同情的快樂
第3章 論根據他人的感情與我們的是否一致來判斷他人的感情是否適宜的方式
第4章 續前章
第5章 論和藹可親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誰各種不同激情的適宜庭
引 言
第1章 論源于身體的激情
第2章 論源于想象的特殊傾向或習慣的激情
第3章 論不友好的激情
第4章 論友好的激情
第5章 論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論幸運和不幸對人們在判斷行為的適宜性時的影響,以及為什么在一種情況下比在另一種情況下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贊同
第1章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通常是一種比對快樂的同情更強烈的情感,但是通常它遠遠不及當事人自然產生的情感那樣強烈
第2章 論野心的根源和社會階層的區別
第3章 論羨慕富貴和藐視貧賤的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感的敗壞
第二卷 論功與過或獎與懲的對象
第一篇 論功過感
引 言
第1章 凡看似恰當的感激對象似乎都值得獎賞;凡看似恰當的怨恨對象似乎都該受到懲罰
第2章 論感激和怨恨的恰當對象
第3章 不贊同施恩者的行為就很少會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對害人者的動機表示贊同,則不會對受害者的怨恨有一絲的同情
第4章 對前幾章的簡要概述
第5章 對功過感的分析
第二篇 論正義和仁慈
第1章 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2章 論正義感、悔恨感,兼論功勞的意識
第3章 論這種天性構成的效用
……
第三卷 論情感和行為自我評判的基礎,兼論責任感
第四卷 論效用對稱贊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 習慣和風尚對道德的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
第六卷 論美德的特征
第七卷 論道德哲學體系 敬告讀者
第1章 論同情
無論你認為人是如何自私,但在其本性中顯然還存有某些天性,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并把他人的幸福當成自己生活的必需,雖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所感到的快樂之外,他從中一無所獲。這種天性就是憐憫或者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者非常生動地想象他人的不幸時所感覺到的那種情緒。我們常常因他人的悲傷而悲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無須任何實例來證明。像人性中所有的其他原始激情一樣,這種情感絕不專屬于品德高尚和仁慈之人,盡管他們對它的感覺可能會特別敏感。窮兇極惡的歹徒、冷酷無情的違反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完全沒有一絲憐憫之情或同情之心。
由于我們對他人所感覺到的東西沒有任何直接的體驗,所以除了通過設想我們自己在同樣的情形中會是什么樣的感覺之外,我們無法得知他人被感動的方式。即使我們的兄弟遭受到酷刑的折磨,但只要我們自身舒適安逸,我們的感官就從來不會告訴我們他所遭受到的痛苦。感覺從來不會也絕不可能超出我們自己的身體之外,只有借助于想象,我們方能形成關于他的情感是什么樣子的概念。這種想象力不是通過別的方式,而是通過向我們描述如果我們處于他的境況之中我們自己的感覺會是什么樣的這種方式來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的想象所復制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感官印象,而不是我們兄弟的。我們通過想象置身于他的境地,我們設想自己正在忍受完全一樣的折磨,我們仿佛進入他的軀體,在某種程度上和他變成了同一個人,這樣就對他的感覺有所了解,甚至還會體驗到與他的感覺有些相同的感覺,盡管這種感覺的程度很弱。當我們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當我們如此接受他的痛苦并使之成為我們自己的痛苦時,他的痛苦最終也就開始影響我們。于是,我們一想到他感受到的痛苦就會不寒而栗。因為身處任何痛苦和苦惱之中都會激起人們的極度悲傷,所以設想或者想象自己處于這種情形之中時,也會使我們產生一定程度的相同情緒,其強弱程度取決于我們的想象所形成的概念的生動活潑或模糊遲緩的程度。
這就是我們對他人的痛苦的同感的來源。正是由于在想象中與受難者互換位置,所以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被他的感受所影響。如果人們認為這樣說還不夠清楚的話,那么,我們還可以用許多顯而易見的觀察來加以證明。當我們看到有人對準某人的腿或手臂的一擊就要落下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縮回自己的腿或手臂;而當這一擊真的落下來時,我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它,就會像受害者一樣被它傷害。當觀眾聚精會神地欣賞走鋼絲的表演時,看到表演者的身體為了保持平衡而搖來晃去,他們的身體也會自然地隨之挪動,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情形之下也一定會這么做。性格脆弱、體質不好的人抱怨說,當看到街頭乞丐裸露在外的膿瘡潰瘍時,他們往往感到自己身上的相應部位也有發癢或者不適之感。因為他們看到那些不幸者的病痛時會想象:如果他們自己就是那些不幸者,如果他們自己身體上的相應部位真的受到同樣的病痛折磨,那他們會遭受怎樣的痛苦,由此便會產生出一種恐怖感,而這種因設想那些不幸者的痛苦所產生的恐怖感刺激了他們身體上的相同部位,而不是別的地方。這種想象的力量足以在他們脆弱的軀體中引起其所抱怨的那種痛癢和不適之感。即使身體最強壯的人也會注意到,當看到某人潰爛的眼睛時,他們也常常會感到自己的眼睛也有一種非常明顯的痛感,其原因和前面一樣。最強壯的人的身上的眼睛要比最虛弱的人的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更嬌弱和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