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經典測量理論知識,并將現代心理測量的新理論、新方法融入教材體系,完整介紹了國內外現有的重要的心理測驗量表。既有心理測量技術的介紹,更注重心理測量思想方法的培養。教材中輔以大量圖片和表格,“資料鏈接”專欄介紹了與心理測量相關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與資料,幫助學生擴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本教材內容新穎,體系全面,融文采與學術于一體,可讀性強,注重心理測量的應用,既適合作為心理測量學的教材,又可作為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籍。
序 言
心理測量是一個極其迷人的領域。當我們仰望星空之時,必定會因為宇宙之遼闊無垠而感到震撼和驚奇,同時不免敬畏無比,此時,我們可能會迫不及待地架起望遠鏡,像伽利略那樣開始探索之旅。同樣,當我們洞察人類內心這另外一片星空之時,我們在震撼和驚奇之余,也往往不禁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探索之旅。我們可能會對那些著名的心理測驗產生興趣,也可能對那些神奇的算法產生好奇,或者干脆自己開始了幼稚的編寫問卷的嘗試……雖然在這個領域似乎并沒有發生像伽利略那樣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沒有出現過像伽利略那樣的英雄人物,一切都似乎是和平時代的平凡生活,但是,對我們這些目睹了近半個世紀學術變遷的人來說,仍然難免會有一種滄桑的感覺。
在我步入心理學領域之初,最令我心醉神迷的就是心理測量。記得在中學時代,我曾經迷戀各種各樣的數學、物理學興趣題,以及智力興趣題;我與好友楊和壽先生經常在一起解答這些興趣題。我們曾經搜集大量這樣的興趣題。大學時代,我讀到林傳鼎教授關于清代名醫從筆跡預測病故的近似神話般的傳奇,對如何通過筆跡探索人類心靈產生了強烈興趣。此后,與同時代人一樣,我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熱烈的心理測驗熱潮。在長期的社會心理服務(如為各類學校新生做入學心理測驗,幫助政府機關、企業選聘人員,等等)中,我認識到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心理測驗完全不同的需求,發現中國人更不喜歡問卷測驗,卻特別喜歡投射測驗。我們還將羅夏墨跡測驗編制成軟件,這讓我們在做分析時更加便利。在幾個方面的探索中,我們覺得還是很有價值與意義的。例如,當我們發現使用問卷測驗幾乎無法測量中國老百姓的家庭婚姻心理時(因為中國普通老百姓不習慣面對陌生人直接回答個人家庭婚姻方面的隱私問題),我們開始了運用投射技術的原理探索家庭婚姻心理的嘗試,并在十多年的實踐中獲得了些微成績。當西方人也沒有對心理健康給出明確的定義時,我們根據中國人的文化經驗,發展了心理健康是一種生命的風格的理論假說,并編制了相應的問卷。我們發現,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建構的心理健康風格假說與西方積極心理學有著很不相同的內涵。我們還持續幾十年進行著有關人類心理障礙(包括自殺風險和暴力風險)方面的測量研究。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如莊子所言,恍惚如白駒過隙,近半個世紀就要過去了,這樣的回顧使我們體會到,在心理學領域,特別是在心理測量領域,任由自由的心靈在心理的平原馳騁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領域,特別需要百家爭鳴,百家齊放,任何壟斷與控制資源的行為都是不對的,都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在今天,出現了一些很不好的現象。例如,由于心理咨詢師培訓的亂象,導致另一種亂象。修訂的《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師不得進行心理治療和診斷,這是完全錯誤的。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也曾發生過同樣的爭論,以羅杰斯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學家展開了羅杰斯在自傳中說的有生以來最殘酷的戰斗,最后的結論是心理學家完全應當從事心理治療。且問:心理咨詢如果不做心理治療,還能做什么?陪聊?再問:學心理學的不能做心理治療,那誰還能做心理治療?又如,心理學界的刊物本來就很少,卻對心理測驗類的論文作了不公平的限定(例如要求鑒定)。這些做法有可能限制心理學這些領域的自由探索,并可能進而再次導致未來心理學的全面萎縮,就像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批判與限制一樣。事實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與利用心理測驗量表進行有償社會服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本來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就厄運連連。無論是與國內的其他學科如文學、史學、哲學、數學、化學、物理學相比,還是與國外的心理學學科相比,恐怕都很少見到這樣的學科現象:中國心理學尚未出現大師,更沒有學派,甚至沒有原創理論。我們根據經典的心理學史的記載與評述,從出現的大師數量、學派數量、理論數量和影響力四個維度對中國、美國、德國、英國、蘇聯、日本六個國家的心理學學科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影響力系數用如下公式計算:影響力=[大師+(學派×理論)]/100。文獻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六個國家心理學學科發展水平評估
中國 美國 德國 英國 蘇聯 日本
大師數量 0 26 12 4 5 0
學派數量 0 9 5 2 4 0
理論數量 0 64 20 8 19 2
影響力 0 6.02 1.12 0.2 0.81 0
在這六個國家中,中國心理學是最落后、最令人擔憂的。日本雖然也沒有大師,沒有學派,但是至少還有一些理論。
羅曼·羅蘭曾經有一句名言:“打開窗戶吧,讓我們呼吸一點英雄的氣息!”這句話似乎特別適用于中國心理學界。我們應當打開窗戶,鼓勵更多的自由探索,而不是關門閉戶,作繭自縛。中國心理學界需要伽利略式的人物,需要英雄,需要大師。我們已經被平庸和沉悶折騰夠了。
童輝杰
于蘇州靜一齋
2019年12月25日
童輝杰,心理學博士,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人才測評研究所副所長、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所長、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歷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技術應用論壇副主席等。發表和出版學術論著200多篇(部),致力于發展適合中國人文化的心理測驗,編制心理測驗量表多種,如《心理障礙評定量表》(PHS,包括中學生版、大學生版、成人版)、《心理健康風格問卷》(中學生版、大學生版、成人版)、《戀愛質量與健康測驗》和《婚姻質量與健康測驗》,以及《應對效能問卷》,并自主開發成電腦測評軟件,廣泛應用于公司、學校和醫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20多項。研究興趣廣泛,涉及心理咨詢與測量、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等方面。喜研習佛學與老莊,擅長美術,好計算機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