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是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代表作。它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它將傳統敘述方式與特寫結合,容納了經常被嚴肅歷史學家忽略的各種奇特事物和思想,成為近年來深具價值和說服力的歐洲通史作品。
《歐洲史:古典時代(史前公元337)》是歐洲正式亮相之前這片陸地的歷史。歐洲不是獨立的大陸,而是 一個半島。地貌、氣候、地質和動物群落共同營造了一個良性的環境,這是理解歐洲歷史的基礎。古希臘的歷史跨越了1 000多年的時間,在其全盛期,希臘人在各個領域爆發式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以內聚力著稱的羅馬的崛起則預示著一種新型陸上強國對海岸線文明的征服。吸收了希臘文化的羅馬,成了一個文化混血兒,主宰了此后數百年的羅馬帝國政治文化生活,直到新的文化基礎基督教出現。
1.英國傳奇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代表作,久經市場檢驗的歐洲史經典
諾曼·戴維斯是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榮休教授,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榮譽教授,中東歐史專家。《歐洲史》是諾曼·戴維斯應牛津大學出版社之邀,歷時九年打磨的一部全面體現東西歐的通史著作。《歐洲史》上市之后即被各家媒體評為年度圖書,二十多年來,該作品先后以14種文字出版,暢銷全球。
2.彌補既往歐洲史著作之不足,關注少數群體和無國家民族,全面理解東西歐
《歐洲史》將歐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敘述,用明確的線索幫助讀者重新認識一個完整的歐洲如何從無到有,從分裂到融合。除了常規的史實外,戴維斯對斯拉夫人的關注彌補了既往歐洲史著作的不足,還關注常被忽視但對歐洲發展不可或缺的少數群體和無國家民族,如猶太人、吉卜賽人、麻風病人、異教徒等。
3.三重視角,全景式呈現歐洲的起源、誕生、沖突與融合
主體敘事,以一章為一個時期由快到慢向前推進。每章的結尾選取特定時空位置進行全景式特寫,歷史細節和想象盡皆呈現。隨文出現的知識窗涵蓋60個門類的知識,囊括常不見于嚴肅著作的前沿成果和歷史逸聞,輔以嚴謹的考據,有趣又有料。
4.語言生動有趣,戴氏幽默貫穿全書,近300個知識窗容納60個門類的知識,堪稱歐洲小百科
戴維斯文筆甚佳,且了解讀者,淺易生動的文風和妙語連珠的觀點讓原本有些枯燥的歷史大放異彩,考據的話題新鮮有料,別具一格,近 300個知識窗容納60個門類的知識,堪稱歐洲小百科,讀完既長見識又增談資,讓人有想去實地一探究竟的沖動。
5.詳盡梳理歐洲歷史研究與書寫情況,為讀者閱讀歐洲歷史提供科學參考
在《歐洲史:古典時代(史前公元337)》里,戴維斯不僅提供了自己的寫作理念,還將歐洲史研究和書寫的路徑、趨勢、方法以及派系、弊端一網打盡,讀者不僅能為自己的閱讀找到方向和切入點,還能掌握歐洲史書寫的發展動向,為進一步閱讀提供科學參考。
英國-波蘭籍歷史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榮休教授,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榮譽教授,知名中東歐史專家,著有《歐洲史》《消失的王國》《上帝的游樂場:波蘭史》《歐洲的心臟:當下波蘭的過往》《不列顛群島:一部歷史》等17部著作,作品被翻譯成波蘭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日語、中文等十幾種文字。因對歷史研究的貢獻,他獲得了英國圣米迦勒及圣喬治三等勛章,波蘭國家勛章、白鷹勛章。
旅行貫穿著諾曼·戴維斯的學術生涯,他對中東歐的研究興趣就始于冒險之旅。他1939年出生于英國博爾頓,18歲獨自去法國學習,而后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師從A. J. P. 泰勒。1958年,他和同學開著二手的美國軍用吉普,穿過當時已劃入蘇聯陣營的道路,去伊斯坦布爾游歷。這次旅行讓他開始關注歐洲大陸的東半部。他在蘇塞克斯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后又去意大利佩魯賈學習,想去蘇聯卻沒能成行,機緣巧合下到了波蘭,在雅蓋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由此開啟了始于波蘭題材的寫作之路。而無論是《歐洲史》中對東歐歷史的重新發掘,還是《消失的王國》里對逝去國家的關注,都體現出他廣泛游歷后的眼界。這部《另一片天空下:走進歷史的全球之旅》所記錄的,既是他跨越大洋的空間之旅,也是歷史和當下交織的時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