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行動》作者劉軒,在劉墉之子這個身份之外,他還是哈佛心理學專家、創意廣告人、音樂創作人、廣播節目主持人,他是《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在十點課堂開設的心理學視頻課,擁有超過10萬人次的訂閱量。
為何劉軒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能在眾多領域中頻繁切換身份,并且保持高效自如的狀態?
這一切歸功于有用的心理學,即劉軒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把追求幸福這一看似很虛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行動。在忙碌快速的現代生活中,這些心理學技巧將幫助你察言觀色、閱人識人,提升自己的溝通與社交能力,增加桃花運、培養健康的婚戀關系,輕松克服拖延癥,并積極對抗負面情緒。
在《幸福的*小行動》中,劉軒毫無保留地公開自己實現跨界多彩人生的思維工具與行為方法,他告訴我們:不斷積累小改變,就一定會有大幸運。小行動,會帶來大幸福。
自序
8歲時,我跟著父母移民到美國。當時的我半句英文都不會,學校也沒有語言課程。第一天上學前,父親臨陣教我,如果有人問我問題,聽不懂就跟他說:I dont know!(我不知道。)碰巧,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問我叫什么名字。我聽不懂,只好回答:I dont know。從此之后,我在那個學校的名字就是I dont know。
剛到美國的那段日子,真是度日如年 !父母都上班,放學后陪伴我的只有一樣不會說英文的奶奶,還有我的計算機。
那是一臺功能很一般的第一代個人計算機,是我天天拿著銅板去家附近的游戲店,攢了很久的贈品券,忍著沒把它們換成零食、玩具,終于有一天換到的大獎。它有整整40K的存儲器(是40K不是40M喔,現在隨便一封電子郵件都不止40K),而且還沒有儲存功能(其實有但我買不起),只要一關機就全部歸零。它也沒有游戲,只有隨機附贈的BASIC 程序語言。
但它陪著我度過了那段最生澀、最寂寞的異鄉童年。我把寫程序當玩耍,天天研究它的功能。那些BASIC 程序語言(IF...THEN...)成了我最常使用的英文單詞。每天關機前,我還得用鉛筆把程序抄下來,隔天開機再輸入一遍,F在回想,還真佩服當年有那種傻勁兒。這位寂寞的八歲男孩兒,跟他那臺只有40K 存儲器的計算機,后來還因為寫的一個類AI 模擬對話程序在紐約市科學比賽中拿到第三名。
從那時走到現在,我依舊是個對計算機和各種新科技毫不畏懼的人。而且到現在,我最不喜歡說,也最不喜歡聽到的句子就是 I dont know。
回顧童年那段日子,對我來說何嘗不是種訓練?它訓練了我專注、面對寂寞的能力。而且寫程序需要冷靜,因為第一次運行時, 一定會因為沒料到的錯誤、沒計劃周全的BUG(漏洞)而卡住。但生氣或懊惱都沒有用,情緒不會讓程序變好變快,你只能根據錯誤碼,回去找到出錯的地方,修正之后再運行一次,這就是一種修煉。
長大后的我,面對事情出了錯,我會把它當成一個BUG。再急再氣,問題還是要解決。我告訴自己:過生活和寫程序一樣,一開始一定會碰到各種錯誤碼,但只要有耐心解決,我就不信跑不順。
這個信念,讓我后來在念心理系的時候,特別關注優化生活效率的各種研究。這是在8 歲就種下的種子。
后來,我進了哈佛大學,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奇才、鬼才共聚一堂。在這所比美國建國史還悠久的老學校里,我看到了最傳統和最先進的思想天天撞擊,創造各種可能性,真可以說是一個海闊天空的知識樂園。
我特別用樂園這個詞,是因為我發現那些在學校里混得最好的同學,就是懂得如何把學校當樂園而非殿堂的人。例如我很欣賞的一個朋友Joe,他不僅代表學校參加田徑比賽,在學校的舞會當DJ(唱片騎師),在慈善機構做志愿者,還主導兩個學生會社團。這些人往往不是班上前幾名,也不是科科都滿分的天才,但他們才是真正的風云人物。
我也發現,這些風云人物有兩個特點:他們都很會用時間, 而且也很少抱怨生活。有別于很多學生總把自己苦讀的黑眼圈當成勛章,認為蠟燭兩頭燒代表他們很拼命,Joe 這類的同學雖然日程很滿,但你永遠不會感覺他們被自己的日程綁住,或把分身乏術當成炫耀。
我曾問過Joe:你怎么可以一天里做這么多事情,你一定起很早吧 !
Joe 不置可否,他跟我說:兄弟,其實最難的不是早起,而是早睡 !
他再補充:晚上當別人想要去參加派對時,你得告訴自己, 不行 !我要早睡。你的心態不是我得睡了,而是我要睡了 !我們不是小孩了,沒有人能跟我們說,嘿,你得如何如何。你既然能說服自己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那就要告訴自己你要做,不是你得做。
他的話,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啊 !雖然我現在還無法完全到達他所說的境界,但我經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年紀大了,沒有什么事是非得做,只看你有沒有足夠想要做而已。
這是我從18 歲的Joe 身上,學來的一課。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我已經大學畢業20 來年,回到亞洲定居,而且有兩個小孩了。
人們經常說,孩子是最好的導師,我不能同意更多了。不是說小孩可以教你什么,而是照顧他們的過程,能讓我們反觀并檢討自己。為了兼顧家庭和工作,我開始尋找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為了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我得加強訓練自己的情商。喔,不是得,是要!
我也問自己能夠教孩子們什么:科技?生活技能?書本里的知識?未來的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快,信息密度越來越高,人工智能將會顛覆各種商業模式,這是我們的孩子將繼承的世界,也是我們有生之年將面對的課題。
但不變的是:人還是需要彼此相處,還是有七情六欲,還是會拿不定主意,在情緒和理智間拔河;我們還是會出錯,還是要學習,仍舊會追求夢想,也會一輩子尋找生活的意義。
人體是個機器,一個不完美的機器。每個機器都有極限,也有最優化的使用方式,這包括我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我想, 結合心理學和不同領域的知識,除了能讓我們過更有效率的生活,也是基本的生活須知。我不一定能準確預測環境會如何改變,但我起碼能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讓自己更穩定,更有效能。這,也成了我最初規劃這本書的動機。
我的目標是,把目前心理學的理論,轉化為能夠實行的生活方針,傳遞給更多人。就像童年學識字一樣,無論以后再多書本堆在眼前,只要讀得懂,就不用怕。
8 歲時的我,學會了忍耐情緒與解決問題;18 歲的Joe,提醒我主導權始終在自己手里;38 歲的我,更從孩子身上,學會了不要害怕改變,要懂得調整自己。而做了所有的研究后,我更深信:即使活到88 歲,人還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改變的幅度,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這就是我的初衷與真心,無論你幾歲,希望本書也能幫助你變得更好,活得更精彩。
劉軒
哈佛大學學士、哈佛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博士候選人,知名作家劉墉之子。
身兼作家、企業講師、品牌顧問、音樂制作人和節目主持人等跨界身份。出版著作12本,包括《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等散文作品,《Get
Lucky!助你好運》、《幸運透視眼》、《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等心理學作品。
2015年參加《我是演說家》第二季,榮獲總冠軍。2016年在十點課堂推出《教你巧用心理學,過更有效率的人生》系列視頻課,迄今超過10萬用戶訂閱。
近年來,劉軒致力于建立新媒體心理教育平臺,結合影音制作、直播等網絡科技教授實用心理學。
自序
引言 走在更好的路上
行動1:檢視自己,客觀閱人
你是高敏人,還是低敏人?
步由心生
溝通溫度計
訓練你的自覺度
閱人四步驟
行動2:買一套體面的正裝,開啟深層社交
P.E.A.C.E為你贏得正面評價
重點1:正面(Positive)
重點2:投入(Engaging)
重點3:真實(Authentic)
重點4:連結(Connection)
重點5:移情(Empathy)
行動3:蓋一座動人的故事屋,讓聊天更有效
感覺比信息更難忘
第1步:勘察地形
第2步:打好基地
第3步:加蓋樓層
第4步:閣樓談心
如何漂亮地收尾
行動4:接受自己的特別之處,增加桃花運
不能以貌取人嗎?
善用感知焦點效應
致勝開場白
埋下意猶未盡的伏筆
讓人墜入愛河的36個問題
享受同一個節奏
關于緣分這件事
行動5:認清愛情三要素,重塑情場價值觀
規矩會變,愛不會變
蓋上潘多拉的盒子
保持愛情的新鮮度
愛戀中的金錢觀
行動6:把未來的感受移植到現在,克服拖延癥
你是哪一種拖延癥患者?
馴服你的及時行樂猴
當個未來人
待辦事項超能力
番茄鐘工作法
行動7:從一枚回形針開始,養成好習慣
破壞計劃的罪魁禍首
習慣的最小行動單位
啟動你的基石習慣
當計劃碰上變化
找朋友一起來挑戰
行動8:用思考改變大腦,跳出負面回路
了解你的負面情緒
巧用心情天然調味劑
換掉腦海中的配音員
對抗負面情緒的好習慣
后記:勇敢挑戰生活的現況
感恩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