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VOL。41)》介紹了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在他的獲獎演說中提出了“好的經濟”的概念,《比較》亦在第36輯發表了此文。在全球經濟危機肆虐之際,他進一步提出“令人向往的經濟”的概念,即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決策能夠最好地幫助我們實現“令人向往的經濟”。一個好的經濟——“令人向往的經濟”,必須有足夠的活力,能夠激勵人們去解決問題和發掘人的聰明才智,能夠提供大量的工作和豐厚的回報,因而使經濟不斷走向繁榮,繁榮就是目的本身,而不只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手段。由此,我們對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進行選擇的時候,它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道德標準。但在經濟泡沫和亢奮期,這類本質性的制度問題,人們無暇深刻思考。危機來臨,對既有經濟的批判和對“好的經濟”的思索恰逢其時,本輯《比較》首先就為讀者提供了菲爾普斯的新文章。
國家的經濟繁榮:繁榮依賴于活力,活力取決于制度
中國財政刺激方案
對產出和就業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選擇
地方政府負總責制度分析及其改革建議
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監管的原則
立足于整個金融體系的金融監管
解密2007~2008年的流動性和信貸緊縮
中國摸索向完全浮動匯率制轉變:日本的經驗教訓可供參考
20國集團峰會和資本主義的未來
電視的力量:電視節目對婦女地位的影響
進步時代改革的決定性因素:1906年《純凈食品和藥品法》
美國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新體系:日本學者觀點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