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項富有理想和責任的事業,也是一項需要創造性和前瞻性的事業。教育改革除了需要富有理想和抱負、創造力和判斷力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實踐。
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四歲的孩子每天有100多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卻越來越少了。當下時代只有知識是不夠的,時代更需要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人,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去找一份工作,將來的孩子們則需要發明一份工作。創造力能培養嗎?認知科學家Guy Claxton認為,創造力培養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更需要能讓他們在真實世界中充分發展思維習慣。有些人認為創造力不能被培養,就像我們平常聽到他不是……的那塊料這句話一樣,其實這是一種面對新環境、新機會的逃避,不是因為做不好,而是因為害怕,害怕如果失敗會怎么樣,害怕失去現在的安逸,害怕因此而忙碌,這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維模式,而我們需要的是改變思維模式。面對壓力挑戰自己,面對失敗勇于嘗試,而不是固步自封,在僅有的舒適圈待著。這種思維模式是我們選擇的結果,我們如何選擇是可以改變的。設計思維就是這種需求下的思維轉變選擇。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并非一個課題、主旨或課程,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要以人為本,從真實用戶的需求出發,多角度創新從而總結出真實的解決方案,創造出更多種設計的可能性;設計思維還是一種創新過程,通過不斷構思、原型定向、評價并不斷迭代得出創新方案,終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創新過程。常見的操作模式有斯坦福大學D. SCHOOL的設計思維模式(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構思、原型化和測試)、IDEO設計思維模式(發現、解釋、構思、實驗、演進發展)、LAUNCH設計思維循環框架模式(觀察、發問、理解、探尋、原型、改進、發布)。
本書以介紹風靡全球的創造力培養方法為導向,深刻剖析了設計思維與時代需求的關聯,系統介紹了設計思維的發展、內涵與理論依據,重點闡述了設計思維教學常見的三種教學模式,深入講解了學生在設計思維中開展21世紀的學習以及教師在設計思維中開展21世紀的教學和教研,后提供了國內外運用設計思維的優秀教學案例。
本書特點
(1)緊扣設計思維下的創意教學。本書在對各國(組織)21世紀核心能力的梳理基礎上,詳細介紹了設計思維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與操作性,內容的組織和設計思維案例的選擇,緊緊圍繞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2)理論聯系實際。本書編者在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及文獻基礎上,多次研究、討論,使每個專題的教學目標具體化、精細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評價性。本書內容既有關于設計思維相關理論基礎的闡述,又有結合案例的解讀說明以指導實踐。
(3)涉及范圍面廣。本書涵蓋職前教師、教研員、一線教學教師,形成一個整體體系,介紹了如何運用設計思維開展職前教師的教學,如何運用教研員的支點作用做好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和區域教研的促進者,如何運用設計思維在多學科中開展教學。
本書作者
本書的編者是長期從事教育技術教學研究的高校教師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教研人員。各章編寫人員分別是:王寧(第1、2、4、5、6章)、韓濤(第1章)、辛欣(第3、4章)、馬巍(第3、4章)、谷錚(第2、6章)、王寧與韓濤負責校對。全書由王寧策劃并統稿。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文獻,劉晨宇、王博雯、楊華、于雪樂供了優秀的案例,同時還參考斯坦福REDlab的STEM創新團隊的案例,包括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玫瑰公園小學的Hannah Dolata的案例,在此向這些參考文獻和案例的作者表示感謝。由于編者能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王寧:沈陽師范大學教師,遼寧省電化教育館教研員。主要從事基礎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數字化學習的相關研究。主持項目2項、省級課題5項,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圖書2部。多次策劃組織省級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機器人大賽活動,也曾擔任、省級機器人大賽評委。
辛欣:沈陽市和平區電化教育館館長,遼寧省教育信息化專家,沈陽市教育信息化督導評估專家,遼寧省教育信息技術骨干教師。長期從事基層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豐富的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及教研經驗。主持多項、省市級課題,開發區域創客與STEAM教育課程60余節,并致力于PBL的教學應用研究。
謹以此書獻給
每一位不斷探索、將創意引入課堂的教師。
每一位在創意之旅上指導學生并且支持創新的教師。
每一位著眼未來、正在突破現狀并與時代共同成長的教師。
謹以此書獻給我們接觸到的參加機器人比賽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們看到挫折后的勇敢、創造、合作、分享、成長、競爭。
謹以此書獻給我們的教研員同行,他們是中國創新教育的支點,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教研創新的開源、眾籌、合力。
作 者
2021年10月
第1章 設計思維與教育 1
1.1 什么是設計思維 1
1.1.1 一般思維與設計思維 2
1.1.2 設計思維的概念 3
1.1.3 設計思維的內涵 5
1.2 教師的設計思維及工作中的反思 7
1.2.1 教師的設計思維 7
1.2.2 教師工作中的反思 9
1.3 教育:固有的設計和問題 10
1.3.1 教育:固有的設計 10
1.3.2 工業化的教育線性原則適用于生產制造,但不適用于當代人的教育 12
1.3.3 數字鴻溝 14
1.4 教育:一種新思維及其應用 15
1.4.1 重新認識教育學習 16
1.4.2 設計思維在教育中的應用 19
第2章 設計思維的理論基礎 22
2.1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23
2.1.1 掌握學習理論 23
2.1.2 掌握學222量 25
2.1.3 掌握學22特點 27
2.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8
2.2.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9
2.2.2 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 31
2.2.3 建構主義的模式方法 34
2.2.4 建構主義的設計原則 36
2.3 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理論 38
2.3.1 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39
2.3.2 做中學,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 39
2.3.3 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涵義及評析 41
2.4 活動理論 42
2.4.1 活動理論的內容 43
2.4.2 活動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特點 44
2.4.3 活動理論的原則 46
2.5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DTPB) 47
2.5.1 什么是解構 47
2.5.2 計劃行為理論 48
2.5.3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 49
第3章 設計思維方法 52
3.1 設計思維結構模式 53
3.1.1 22福大學D.SCHOOL的設計思維模式(EDIPT模式) 54
3.1.2 IDEO設計思維模式 58
3.1.3 LAUNCH設計思維循環框架模式 60
3.1.4 設計思維框架的對比分析 63
3.2 設計思維的特征分析 64
3.2.1 設計思維模式特征分析 65
3.2.2 設計思維者特質分析 66
3.2.3 教育領域中的設計思維基本內涵 67
3.3 設計思維方法 68
3.3.1 同理心地圖法 69
3.3.2 頭腦風暴 70
3.3.3 九宮圖分析法 71
3.3.4 世界咖啡法 72
3.3.5 情境故事法 73
第4章 設計思維的設計過程 74
4.1 基于D.SCHOOL模式下的智慧課堂設計過程 74
4.1.1 設計思維與智慧課堂的不謀而合 76
4.1.2 基于D.SCHOOL模式下的智慧課堂設計過程 77
4.2 基于IDEO模式下的設計過程 78
4.2.1 發現 80
4.2.2 解釋 83
4.2.3 定義機會 83
4.2.4 構思 84
4.2.5 實驗 87
4.2.6 演進發展 89
4.3 基于LAUNCH模式下的設計過程 89
4.3.1 LAUNCH模式將學生從消費者2成創造者 90
4.3.2 從改善已有做法做起 93
第5章 21世紀技能與設計思維 95
5.1 21世紀技能的維度 96
5.1.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1世紀核心能力 97
5.1.2 美國的21世紀技能 99
5.1.3 222的21世紀素養 100
5.1.4 22的21世紀能力 101
5.1.5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102
5.1.6 21世紀技能框架要素的特點 103
5.2 學生在設計思維中進行21世紀學習 104
5.2.1 培養學生21世紀技能三種方式和途徑 107
5.2.2 面向學生21世紀技能培養的設計思維框架 108
5.2.3 學生學習案例智能(雞蛋)保鮮盒 109
5.3 教師在設計思維中進行21世紀教學 116
5.3.1 設計框架下的教師設計思維教學設計的不同種觀點及其意義 118
5.3.2 TPACK架構下的教師設計思維 122
5.3.3 基于情境視角的教師設計思維 125
5.3.4 在行動中反思 125
5.3.5 教師教研案例小車拾物 126
第6章 設計思維下的創意教與學案例 134
6.1 基于D.SCHOOL模式下的重新設計庇護所 135
6.1.1 案例來源 135
6.1.2 案例目的 135
6.1.3 課程模塊 135
6.1.4 課程活動設計 136
6.2 基于D.SCHOOL模式下的氣象站:教學觀察和數據解釋 138
6.2.1 案例來源 138
6.2.2 課程目標 138
6.2.3 課程模塊 139
6.2.4 課程活動設計 140
6.3 基于IDEO 模式下的機器導盲犬開發設計 144
6.3.1 案例來源 144
6.3.2 案例目標 144
6.3.3 開發設計流程 144
6.4 基于IDEO模式下的信息技術課教學 146
6.4.1 案例來源 146
6.4.2 案例目標 146
6.4.3 課程模塊 146
6.4.4 案例反思 149
6.5 基于LAUNCH模式下建造火流星 149
6.5.1 案例來源 149
6.5.2 案例目標 150
6.5.3 課程模塊 150
6.5.4 課程活動設計 151
6.6 TPACK視角下的職前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實訓》 153
6.6.1 案例來源 153
6.6.2 案例目標 154
6.6.3 基于原則的知識建構課堂 154
6.6.4 課程模塊 155
6.6.5 基于TPACK框架下的知識分類及評價維度 156
參考文獻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