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精神分析的發展
精神分析在創立一百年之后,已經發展為一種嚴肅且獨立的知識體系,極大地保留了挑戰我們文化中大部分領域的真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的思想孕育了一種治療精神障礙和性格問題的方法,即心理動力學療法。在大多數國家,至少在西方國家,這種方法蓬勃發展。隨著基于隨機對照試驗和腦功能研究的證據不斷積累,心理動力學療法可以向科學界尋求依據,但仍保留了對人主體性的獨特視角,不斷證明自己在人文科學和各個文化領域的系統研究中的地位。
精神分析號召當今的生物精神病學家承擔和弗洛伊德時代(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維也納)的神經疾病專家一樣的任務。如今,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精神分析思想的評論者,都無法回避無意識動機、防御、幼兒期經歷的形成性影響,以及精神分析學家帶入20世紀文化的眾多發現。這些發現已經深入21世紀的思想之中。那些試圖破壞甚至拆除精神分析體系的批評者們,通常自己就站在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壁壘之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近一些認知行為治療師對心理動力學方法的攻擊,盡管這些攻擊是激烈的,但他們不得不承認精神分析對認知治療理論和技術的貢獻。攻擊者指出了他們在古典思想的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但很少承認心理動力學方法也取得了進步。此類辯論有一個令人遺憾的特征,即攻擊常常針對的是50年前甚至75年前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認識論以及概念和臨床主張都經常引起激烈的爭論。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精神分析獨有的挑戰和激發能力的標志。為什么會這樣呢?精神分析在探尋人類動機的深度上是無與倫比的,無論其答案是對還是錯,精神分析的認識論使它能夠面對人類體驗中棘手的問題。還有什么時候,性虐待的受害者和作案者的動機可以被同時考慮?還有哪些學科會將新生兒(甚至胎兒)的主體性作為研究的重要課題?這個學科已經探尋到了夢的意義,并繼續尋求對偉大的人性和不人道行為的理解。它繼續致力于嘗試理解兩個主體間相互作用的微妙的方面:一個人努力克服他人在自己進步道路上鋪設的障礙。我們對自身存在的物質基礎(我們的基因、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的新認識并未終取代精神分析,反而迫切需要像精神分析這樣的學科與之互補,該學科要考慮記憶、欲望和意義,這些因素甚至在生物學層面也開始被認為會影響人類的適應性。除了通過對主觀經驗進行研究,我們如何能理解個人的生物稟賦在社會環境中的表達呢?
因此,精神分析繼續吸引著我們文化中活躍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絕不僅是精神分析臨床醫生和心理治療師,而且是一系列廣泛學科中的杰出學者。這些學科既包括精神病理學(精神障礙及其生物學決定因素),又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學科等。這些學科都需要闡明經驗的意義,致力于理解主觀性的精神分析在實現這一知識目標方面始終處于領先地位。許多國家的大學對精神分析研究的興趣激增,對此我們并不感到驚訝,這常常是現代科學(包括現代社會科學)理解的局限性所致。精神分析學家勇敢的正面陳述滿足了一項基本的人類需求發現行為背后的含義。盡管有些人認為精神分析的解釋是推測性的,但我們不能忘記,在咨詢室對行為、感受和認知進行的探索和描述已被證明是深刻且可推廣的。現在沒有人懷疑兒童期的性的真實性,沒有人相信有意識的思維能代表主體性的界限。無意識的沖突、防御、將早期關系的質量編碼到以后人際功能的心理結構,以及依戀和照顧的動機,這些早期精神分析的代表性發現,已經成為21世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及其所在的系列圖書旨在滿足讀者對這些知識的好奇。
這一系列圖書的主題是精神分析的進展,因此我們將這一系列圖書的推薦序標題定為精神分析的發展。在我們看來,精神分析不僅有光榮而豐富的歷史,還有激動人心的未來。隨著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得到科學、哲學和文學的啟發,精神分析也將發生巨大的轉變。我們組織本系列圖書的目標不針對特定的方向,不針對特定的專業群體,而是以一種學術的方式系統地探索意義和解釋問題。盡管如此,如果這個系列能夠對心理治療界有所幫助,助力心理咨詢師利用自己的思想和人道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人,我們會很高興。
這本書能進入這一成功的系列讓我們萬分高興,因為它幾乎為整個系列定下了模板。喬恩·艾倫(Jon Allen)是一位出色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整合者,多年來,他為心理動力學思想家提供了極其有力的依戀理論、臨床、實證和神經科學觀察的整合。他寫的關于創傷的書改變了許多心理治療工作者(與有著嚴重逆境史的個體進行工作)的想法。他發現了結合技術和理論思想的方式,有力地證明了對學術的忠誠、深思熟慮的閱讀和清晰的溝通的價值。艾倫讓每一位臨床醫生都能接觸到神經科學對依戀關系研究的顯著進展,以及如何將這些進展轉化為有利于患者的治療技術。他成功地提煉出過去數十年間,創傷患者得到的各種成功治療的共同元素。只要你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就像喬恩·艾倫在閱讀過去一整個世紀間有關該主題的著作時所做的那樣,當你讀到后一頁時,你就一定會成為一名更好的臨床工作者。
這個系列旨在傳達我們在傳授和實踐精神動力學思想時感受到的興奮。這本書達成了這一目標,而且遠不止如此,該書將實現我們對于這個系列抱有的雄心壯志讓更多的學生、學者和全世界的從業者走近精神分析的思想。
彼得·福納吉(Peter Fonagy)
瑪麗·塔吉特(Mary Target)
利茲·艾利森(Liz Allison)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譯者序
2020庚子鼠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祖國大地。災難是否會帶來創傷?新的創傷又是否會觸發原始的創傷?臨床人員面臨著需要處理多重復雜性創傷的困境,疫情也是每一個國人無法避開的話題,當我們正沉思于此又束手無策之際,《創傷與依戀: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一書恰在此時引進翻譯,不失為一種巧合。早期依戀關系的失敗會帶來創傷這一說法對大眾來說可能已不再陌生,準確說來,我們對明顯的童年期虐待(如辱罵和忽視)會造成依戀創傷這樣的觀點已了然于心,而對于早期依戀關系中更多、更微妙的情緒調諧上的失敗也可能對成長帶來不利影響這一觀點可能還不甚明了,本書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重要性長期以來被嚴重忽視的領域。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會逐漸產生這樣的印象:創傷帶來的不利影響明顯表現為讓人缺乏與痛苦經歷的心理聯結;在一段信任的關系中重建一種心理和情感聯結的感覺,并逐漸將其沉淀為一種安全感,正是我們治療的方向!
作者循著創傷的時間脈絡,在書的開篇便分別介紹了童年期依戀(第1章)和成年期依戀(第2章),在這兩個章節里,他帶領我們重溫大咖們的生命故事約翰·鮑爾比、瑪麗·安斯沃思、彼得·福納吉……這些心理學史上聲名大噪的大家無一不是依戀理論及研究的踐行者,他們的理論為創傷心理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正應了那句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伴隨著一生;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被治愈著的人們總是能夠在抱持性的關系中得到重要他人的敏感回應,這種回應有賴于正念和心智化,因此作者在第3章引入了正念的概念,接著又介紹了比正念更加高階的心智化。當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概念之后,他才將早已打包完好的依戀創傷拆封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第4章),說明發生在依戀關系中的深度的不信任將對發展和維持安全依戀關系的能力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當我們識別出其中錯綜復雜的關系之后,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并看到一絲希望:原來心智化是化解依戀創傷的一劑良藥啊!在當下這樣一個眼見為實的時代,將依戀創傷和治療的神經生物學機理作為獨立的一章(第5章)滿足了我們對理論假設的現實可靠性和嚴肅性的需求。不得不說,這一章讓在醫院系統設置下工作的我眼前一亮,帶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欣喜不已。對于臨床人員來說,任何問題和障礙的焦點終都會回歸到治療(第6章)。我們可能會問,是否存在一種專門的、特定的或是具有循證依據的方式(一套好比砍瓜切菜般簡單又直接的操作),可以用來解決患者所呈現出的一系列紊亂和問題?然而,窮其思慮,我們終會明白,擁有好的治療關系早已是無招勝有招。本書的內容和特點已經在前言中都有說明,在此我不再贅言。作者的整個講述過程形成了一個閉環,為系統地了解和學習依戀與創傷以及心智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藍本。總之,讀者可能會感到越往后讀,越有滋味,我在翻譯過程中確有這樣的體驗。
日常工作煩瑣,翻譯工程浩大,本書的順利出版遠非個人所能達成,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很多想要感謝的人。首先感謝張皓先生對我的全然信任,我與他熟識多年,也常戲稱他是我的娘家人,正是他的強力推薦讓我和本書結下緣分。感謝胡曉陽女士以及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其他各位編輯對本書的精心整編,是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讓本書得以更好地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感謝本書的作者艾倫教授極其全面、科學的講述,盡管我與他素未謀面,翻譯的過程卻似乎是我與他展開的一場心智化對話。在本書中,他為一直飽受爭議和詬病的談話治療尋找到了一個科學的立足點,同時為成年期和未成年期的創傷干預指明了一條道路,他的工作讓我很是尊敬。正如艾倫教授所說,這本書不僅適合普通讀者閱讀,更適合從事臨床工作的治療師學習,借由本書的指引,治療師的工作將能限度地構建在科學的框架之下,而科學是讓人崇敬的。本書譯稿得以完稿除了要感謝何滿西、陳勇兩位先生自始至終的傾力指導和精心審校,還要感謝其他幾位譯者的貢獻,他們分別是岳玉川女士、王洪明先生、田明先生、何宗嶺先生、潘柯良先生,鑒于版面要求,他們無法出現在封面上,但是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日夜苦耕對本書翻譯工作的順利完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其他的參與者,在此也一并謝過。后,我想要特別感謝我的前任上級徐蓉女士,她在我全神貫注地翻譯時以及工作中給了我極大的信任和支持,我常常想,所有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安全的依戀呢……
雖力求兼具信、達、雅,亦經過多次審校,然囿于譯者學識和水平,譯稿難免有粗糙之處,尚望有識者不吝賜教。
歐陽艾蒞
2020年8月于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
前 言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我有幸與門寧格診所的一群同事共同開發針對創傷的住院治療方案,我們稱之為創傷康復項目。這個項目的研究對象都有著復雜的慢性精神疾病,他們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的依戀關系創傷造成的。我組建了一個心理教育團體,它是這個項目的核心組成部分,后來也有一些工作人員和實習生加入進來。我們以一種類似研討會的形式和患者每周見兩次面。我在教授患者的同時,也和他們一起討論,集思廣益。我意外地發現對患者進行心理教育是更好的治療途徑。在很多同事的熱情帶動下,這個創傷康復項目在整個醫院傳播開來,不僅被用于所有成年人住院治療項目,也被用于青少年治療項目以及部分住院(partial hospital)和門診項目,這令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們都在一起學習,我也在學習怎么樣更好地教授。
我在著手準備這個項目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依戀理論。在此前的教育和培訓中,我沒有接觸過鮑爾比的任何著作,直到有一天偶然翻到一本言簡意賅的小書《安全基地》(A Secure Base)。那時,我正和一位有嚴重解離性障礙的患者一起工作,感到非常棘手,因為我所學的任何理論都無法精準地描述她的問題,而依戀理論卻能幫助我理解,我一下就被這個理論吸引住了。因此,我將依戀理論作為我撰寫的本書《應對創傷》(Coping with Trauma)的理論基礎。
隨著我對創傷的研究逐步深入,幸運之神再次眷顧我。在我的本書出版的時候,彼得·福納吉(Peter Fonagy)受邀加盟門寧格診所,以發展精神病理學為中心重構我們的研究項目。多年間,在和彼得及其同事合作的過程中,我掌握了更多關于依戀理論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我被彼得的主要研究領域心智化(指人理解和解讀行為與心理狀態的關聯的能力)所吸引。心智化是如何在依戀關系中形成的?這一形成過程是如何在依戀關系里走向異常的?還有什么比徹底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更有趣、對臨床工作者更重要呢?隨著對這一理論的領會逐漸深入,我發現心智化的異常發展是依戀創傷的癥結所在。
在此前的幾本書里,我一直引用依戀理論和心智化理論,以此作為理解創傷和相關障礙的基礎。在彼得的鼓勵下,我寫了整本關于這一基礎的書,并加入了一章關于臨床治療的內容。我有一種強烈的渴望(也許是自我中心意識):我渴望解釋清楚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關于依戀的知識,其中包括對心智化的全面理解。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局限于專業人士,我發現患者也很熱衷于學習有關依戀的理論和研究,他們可以很快領會這些知識與他們自己問題的關聯,正如我一開始閱讀鮑爾比的著作時那樣。相應地,為了使好奇的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本書的內容,我用聊天的口吻來撰寫這本書,這也符合我的臨床教育背景。
如果沒有門寧格診所提供的幫助,我就無法完成本書。門寧格診所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可以將臨床工作和學術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在診所進行的治療都是長程的住院和門診治療,長程治療的設置對于實施這項雄心勃勃的全面教育項目來說,意義重大。這一教育項目讓我得以發展出一套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話語體系,現在心智化也被納入其中。
在過去的幾年里,隨著臨床實踐模式的改變,我的工作開始聚焦于歷時幾周的集中性住院治療時長長于美國醫院慣常采用的幾天住院時間。我們也不再開設細分的治療項目,整個診所都致力于治療創傷。本書引用了一些過去十年間臨床實踐模式改變后的臨床案例,為了保護患者的隱私,我隱去了關鍵信息,將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融合在一起。
非常感謝我們的前辦公室主任迪克·慕尼克(Dick Munich)。在診所從美國堪薩斯州托皮卡遷移到得克薩斯州休斯敦以與貝勒醫學院建立合作關系之際,是他鼓勵我一起到休斯敦工作。他為我提供了一個職位,使我得以繼續致力于寫作。我也非常感謝現任辦公室主任約翰·奧爾德姆(John Oldham),還有伊恩·艾特肯(Ian Aitken)、休·哈德斯蒂(Sue Hardesty)、湯姆·埃利斯(Tom Ellis),他們在行政方面的支持給了我繼續寫作的空間,這些支持至關重要。我還要感謝一些讀了這本書并給出修改意見的同事:克里斯·福勒(Chris Fowler)、湯姆·埃利斯、約翰·哈特(John Hart)、利茲·紐林(Liz Newlin)、拉米羅·薩拉斯(Ramiro Salas)、萊恩·斯特拉森(Lane Strathearn)、羅杰·弗登(Roger Verdon)。感謝史蒂夫·赫雷拉(Steve Herrera)在文獻方面給我提供的幫助。后,我要感謝我的妻子蘇珊(Susan),是她在我全神貫注地寫作時給了我極大的包容和支持。她也閱讀了整本書的手稿,使得這本書更加通俗易懂。
喬恩·G.艾倫(Jon G. Allen)
美國貝勒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美國門寧格診所高級心理學家,美國海倫·瑪爾辛·帕利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席,主要從事心理治療、診斷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研究,專攻創傷相關疾病的治療和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應對創傷:理解中的希望》《應對抑郁:從困境到希望》《創傷性關系和嚴重精神障礙》《心智化臨床實踐》等。
譯者簡介
歐陽艾蒞
精神心理衛生專業碩士,心理動力學取向心理治療師。長期在國家衛健委科技發展中心、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工作學習。曾赴韓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精神心理衛生專項研修項目。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精神醫學中心訪問學者,美國精神分析學院(AIP)在訓。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十余年,專攻整合心理治療模式,目前已累計個案治療數千小時。
何滿西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教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專委會常委,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常委。
陳勇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精神衛生和精神病學專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