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延續文明,而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最根本動力。這就像建造一座高樓大廈一樣,一層又一層的磚瓦堆砌起來,教育在其中就相當于將磚瓦連接起來的鋼筋水泥,上一層離不開下一層的積淀,每一層就是一代人在某一時期所創造的文明。如果這一代人的文明得不到傳承和延續,這座高樓大廈就建不起來了,就會出現文化的斷層。所以說,人類歷史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文明發展史,是教育起著延續文明的作用。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文明,就會造就什么樣的社會體系。
教育的意義在于使人幸福,在于提高生活品質,提高人的素質,總之,教育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本身。唯有回歸和落實到人本身,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才能造就和諧社會,復興中華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洮河之水天上來》主要介紹了作者張建炳對如何繁榮西部教育的思考,分為五個部分:有夢、有法、有人、有路、有魂。每個部分內容充實,理論扎實,案例翔實。
(一)基于“校本位”而非“校長本位”
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長遠發展規劃,可是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學校管理者自身的臆斷,還是基于學校的內部真實需求,抑或只是毫無實際指導意義的抽屜文件?只有那些基于學校的真實需求的發展使命,才有意義。
夢想家與實干家的組合體,意味著校長在制定學校的“夢之使命”之時,是慎重而理性的。他甚至要非常自覺地把自我退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里,耐心地傾聽、調查校園里每一個人的聲音,他不厭其煩地收集事實、數據和資料,以此做出判斷,避免自己的主觀雄心和躊躇滿志做出不利于學校實際的使命判斷。這就是說,一位理性、實干的校長在制定學校使命之時,應當是基于“校本位”而非“校長本位”。
要抓住學校內部的真實需求來制定學校的發展使命,就要求所有的學校管理者長必須建立“校本位”而非“校長本位”的意識,考慮到學校發展的長效性。
例如:
某校長在任時,非常追求政績表現。他在管理上片面重視升學率、高分率;淡化德育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造成了學校后進生和問題生得不到關懷,而尖子生特長生高傲任性,無視尊長。在教學改革上,他追求容易顯效的項目改革,而漠視基礎性、長遠性的項目。由于過分追求“任期效應”,使得學校短期目標與中期、長期目標嚴重脫節,在他離任之后馬上出現了“人去政亡”的現象。由于他在獎金分配上過分強化老師間的差異,導致老師之間勾心斗角,人人自危,團隊合作精神蕩然無存……種種隱患,在他離任后很久都陰魂不散。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只把學校當作自己高攀的跳臺,殺雞取卵的結果是損失了學校的根本利益,而他自己的仕途也屢遭坎坷,在群眾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作為學校管理者,必須始終遠離功利的“快餐文化”和速成思想,把自己的價值建構到學校的長遠發展之中,來思考并闡述我們的學校是什么,應該是什么?并且將自己的生命委身于這一偉大使命中來。校長要經常地問自己:在我離開這里之后,我那些雄心勃勃的計劃到底有多少可行?有多少是過眼煙云?不能以校長在任時期的政績來作為評價校長的唯一標準,而應當置于長遠發展的視角來做出清晰客觀的評價。所以,筆者認為,對一名校長正確的定論,也許要等到他離任之后,看看他是否留下了一支德高業精教書育人的團隊,一種和諧進取蓬勃向上的風氣,一個風景秀美文化深邃的校園,一套激活靈魂催人奮進的機制,一種獨具一格卓有魅力的特色,一流承上啟下代代相傳的學校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