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 ;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 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 之策,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 管長遠的,必須下大氣力抓 好。”在脫貧攻堅戰和鄉村 振興戰略實施中,教育承擔 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 支持和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 。近年來,國家實施“強師 計劃…‘優師計劃”,鼓勵青 年投身基礎教育事業,推動 優質師資均衡化,優化義務 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取得了 豐碩的成果。中國青年志愿 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 團作為教育扶持的重要力量 ,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為方向,深耕中西部地區基 礎教育事業,實現了2萬多 名志愿者20余年的接力奉獻 。 “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 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 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 的前景無比光明。”東南大 學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們奔 赴祖國遼闊的中西部地區, 扎根基礎教育事業,在教育 教學中錨定目標、找到重點 、抓住痛點、破解難點,最 大限度發揮出支教的作用。 志愿者們在支教的同時實現 了自教,他們面對面、心連 心、情系情地近距離接觸了 國情民情,提升了能力才干 ,磨礪了意志品格,完善了 價值觀念,為未來成長為德 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 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 好的實踐和精神基礎。20余 年的探索使東南大學研究生 支教團真正成為培養領軍人 才的重要渠道和塑造學生家 國情懷的有效舉措。 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東南 大學建校120周年,也是東 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立20 年。接力承繼、同心并舉, 20年的實踐見證了298名東 南大學支教人的青春歲月。 回首20年,東南大學研 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們踐行 了“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 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從內 蒙古到江西、貴州、陜西、 云南、甘肅、新疆生產建設 兵團,在風中獵獵作響的不 僅是東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的旗幟,更是他們奉獻一年 心血的決心。他們堅守支教 育人的初心,站穩三尺講臺 ,磨煉品質意志,匯聚各界 資源,完善智~志雙扶模式 ,將遠方帶給孩子們,更給 了孩子們實現夢想的勇氣。 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的努力 讓支教不僅僅只持續一年, 也不僅僅限于支教地,他們 將困難當財富,將吃苦當收 獲,將奮斗的足跡印刻在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 上。 回首20年,東南大學研 究生支教團支教地的孩子們 愈發長成“心中有陽光,腳 下有力量”的樣子。脫貧攻 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給了支教 地適齡兒童進入學校的機會 ,加快了義務教育的普及。 與此同時,從“有學上”到“ 上好學”的問題逐漸凸顯, 如何實現孩子們從“要我學” 到“我要學”、從“打工人”變 成“大學生”的轉變是東南大 學研究生支教團的關注重點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 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在 東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愿 者的努力下,支教地的孩子 們一步步擺脫了“讀書無用 論”的桎梏,孩子們在德智 體美勞各方面做出嘗試和改 變,增強了對于學習和未來 敢想、敢做、敢當的信心, 有的甚至在省級、國家級的 科創競賽中斬獲佳績。 回首20年,東南大學與 支教地學校結下了“投我以 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友誼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 難也。”20年來,東南大學 與支教地學校協同聯動,互 通有無,搭建起了友誼的橋 梁。東南大學為支教地學校 持續輸入人才、物資、技術 等資源,有效推動了支教地 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彰顯了 一流高校的擔當與風范。支 教地學校亦是不甘落后,發 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尊 重互敬的氛圍下,支教地的 各級領導、老師與歷屆研究 生支教團志愿者建立起互相 扶持的情誼,讓關懷與溫情 跨越山海、代代傳承,隨歲 月流轉,永不消逝。 從2003年第一次踏上內 蒙古草原的三人小隊,到如 今累計派遣出的319名志愿 者,歷屆志愿者的努力凝聚 成令人矚目的力量。“首批 鏡頭中的最美支教團”“第十 二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組 織獎”“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優 秀組織獎”“南華縣扶貧先進 單位”是對每一屆研究生支 教團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肯定 ;“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 人獎”“全國抗疫志愿服務先 進個人”等是對研究生支教 團志’愿者優秀個人的認可 ;“我的講臺我的娃”“蒲公 英助學圓夢計劃”“愛在共青 城”“夢想支教團”“云上科學 橋”等一系列品牌活動的持 續開展,是對研究生支教團 集體匠心鑄精品的最好注解 。東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 “止于至善”的校訓踐行到實 際中,讓這一校訓在中西部 大地發出嘹亮的聲響。情有 所歸,方能心有所寄、身有 所往。正是諸多東大青年的 努力與堅持,鋪就了這一條 跨越了20年時光的長路,這 條長路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 希望,蜿蜒進我們的記憶深 處。“青年者,國家之魂。” 黨和人民需要青年胸懷“國 之大者”,擔當使命任務, 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建 設祖國的生動實踐中體現人 生價值。過去,東南大學研 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已響應國 家號召,懷揣理想抱負,奔 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