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正面闡述了一種意義理論,以回應蒯因關于意義以及分析性的懷疑論,希望借此改變自蒯因與克里普克以來對意義理論及其知識論關切所形成的壓制局面。這種壓制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自然主義的勃興以及分析傳統在某種意義上的衰落。本書構想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意義理論,它揭示了使用者的意向行為能力在確定語義內容時所扮演的不可消去的角色,從而說明了使用行為如何成為意義的基礎。該理論涵蓋真理、命題、分析性以及意向性、指稱、認知意義等語言哲學議題,由此揭示出,圍繞意義概念所建立的是心靈借以與世界形成認知性關聯的動態系統,同時也是從規范性的方面顯示理性認知能力的行為模式。這一理論的基本理念是在吸納并改造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意向性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可以被看作一種語言哲學版本的意向性理論。本書是讓分析哲學與歐陸現象學進行深度溝通的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