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闡釋青少年幸福感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從不同取向和層面對幸福感的內涵及其特點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沿著主觀、心理與社會幸福感三者融合的思路,從快樂與意義、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不同指標去評價與測量青少年的總體幸福感。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以全國東北、中部、西南14所學校的5249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總體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中,由高到低依次為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環境滿意度、友誼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業滿意度。提出青少年幸福感影響機制綜合作用模型,即外部的壓力與支持兩大系統既可以直接對幸福感產生影響,又會對青少年個體內部系統產生作用。內外情境、認知、行為等要素在動力、控制與支持系統的應對調節與緩沖下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幸福感。基于青少年幸福還有待提升的現狀以及青少年幸福感影響機制的研究結果,開發的青少年幸福培育路徑的雙螺旋模型形象描述了幸福培育路徑的動態作用模式。該模型從內外兩層面囊括了青少年幸福培育的兩大系統與五大路徑,控制系統與支持系統既可以獨立提升幸福感,也會交互共同作用于幸福感,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幸福感呈螺旋上升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