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貨幣電子化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根據現行的電子貨幣載體和支付特征,將電子貨幣劃分為銀行卡電子貨幣和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從不同類型電子貨幣對貨幣供需的影響效應出發,結合經濟的總供需,從產出效應和價格效應兩個維度系統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給央行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
首先,從理論角度分析貨幣電子化對我國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的影響。其次,結合關于貨幣流通速度方面的研究,借助協整分析方法,分別考察電子貨幣與三個不同層次貨幣流通速度之間的長期關系,一方面是作為互聯網金融、電子支付發展這一新經濟環境下的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也是作為貨幣電子化在貨幣供需方面影響效應的檢驗。最后,將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因素融入IS-LM-BP-AS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基礎上,從全局均衡的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并借助隨機前沿模型重點考察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效率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中期銀行卡和自動柜員機推出后,我國逐漸步入貨幣電子化軌道。“金卡工程”的建設、中國銀聯的成立、聯網通用的實現,使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近年來,伴隨互聯網金融、電子支付的發展和普及,電子貨幣的廣泛使用再一次加速了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在當前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有關貨幣電子化是否會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問題被推到決策者和研究者的面前。與此同時,諸如網絡借貸、眾籌融資、大數據金融等一些互聯網金融模式,以其在資源配置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也在貨幣金融領域造成一定沖擊,因而,有關貨幣電子化是否會影響貨幣政策這種問題又以新的形式出現。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系統地研究貨幣電子化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機制及影響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也將是重要的研究議題。
本書借鑒印文和裴平(2016)的電子貨幣分類方式,根據現行的電子貨幣載體和支付特征,將電子貨幣劃分為銀行卡電子貨幣和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從不同類型電子貨幣對貨幣供需的影響效應出發,參考Karras(1999)和Berument等(2007)的衡量視角,從產出效應和價格效應兩個維度系統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給央行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首先,在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基礎上,通過在模型中引入電子貨幣因素,系統分析貨幣電子化對交易、投機、預防三類貨幣需求的影響效應。其次,進一步分析電子貨幣替代效應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果。借由考察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情況,綜合考慮貨幣電子化、產業結構變化等因素,采用協整方法分析這些因素與貨幣流通速度之間的關系,以作為貨幣電子化在貨幣供需方面影響效應的檢驗。最后,將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因素融入傳統的IS-LM-BP-AS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基礎上,從理論層面分析這些因素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并借助隨機前沿模型,從實證層面考察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政策效率性的影響。
具體而言,本書的主要內容與創新之處如下:
第一,明確設定貨幣電子化的各項影響渠道:在分析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需的影響方面,現有文獻對電子貨幣類型的劃分較為模糊,存在界定不清楚的問題,并且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與機制分析,本書以互聯網金融、電子支付發展為背景,以電子貨幣對現金的替代為視角,根據電子貨幣載體及支付特征,將電子貨幣明確地劃分為銀行卡電子貨幣和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類型電子貨幣對貨幣供需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果。從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角度出發,首先分析電子貨幣的存在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效應,在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基礎上系統研究不同類型電子貨幣對交易、投機、預防三類貨幣需求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不論是交易需求、投機需求還是預防需求,銀行卡電子貨幣與現金的替代關系都是不完全的。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的條件下,替代程度取決于個人偏好和支付習慣等其他外生因素,而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能夠與現金產生完全替代性。總的來說,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電子貨幣,其存在都必然會對微觀主體的現金需求產生替代作用,影響貨幣需求中原有的變量關系,增加貨幣需求的不可預測性。
第二,分析電子貨幣對短期資產市場經濟變量的影響:在貨幣電子化影響貨幣需求的分析基礎上,進一步考察電子貨幣替代效應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果,主要從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兩個方面展開分析。概括而言,其影響機制在于:電子貨幣會改變通貨存款比率,作為貨幣乘數的重要構成部分,通貨存款比率變動又會進一步通過改變貨幣乘數,放大央行貨幣供給量。其中,銀行卡電子貨幣擴大了央行監控下的貨幣供給,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不僅擴大了央行監控下的貨幣供給,而且擴大了央行監控外的貨幣供給。此外,不論是銀行卡電子貨幣還是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對基礎貨幣總量都沒有影響,只會造成基礎貨幣的內部構成發生變化。與銀行卡電子貨幣的不同之處在于,當第三方支付兼有擔保支付與投資理財角色時,雖然同樣也不會影響到基礎貨幣總量,但卻會使基礎貨幣中現金所占比重更小、準備金所占比重更大。總的來說,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電子貨幣,其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效應都必然會改變通貨存款比率,進而引發貨幣乘數、貨幣供給的變動,也會影響到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力度和執行效果。
第三,從全局均衡角度探討貨幣電子化下的貨幣政策效應:在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如何影響貨幣政策方面,國內外研究結論多種多樣,且尚未達成一致觀點。此外,有關貨幣電子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較為少見,且缺乏貨幣電子化影響貨幣政策效率性的定量分析。本書在電子貨幣影響貨幣供需的分析基礎上,將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因素納入包括實體經濟的總供需分析,整合成IS-LM-BP-AS模型,并對傳統模型進行修正。在整合后的模型基礎上,從理論層面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對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概括而言,其影響機制在于這些因素能夠通過影響交易效率、利率彈性、貨幣供需等渠道改變IS-LM-BP-AS模型中曲線的位置,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擠出效應”,并進一步影響相應的政策效果。換言之,貨幣電子化改變了貨幣的需求及供給函數,電子貨幣對這兩方面的影響效應強化了貨幣量對利率的影響程度,經由利率對投資的效果將會使得總需求上升。如果投資也與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有正向關聯,貨幣政策對產出的效應會進一步加強。此外,借助隨機前沿模型,從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和價格效應兩個方面探討電子貨幣等因素對貨幣政策效率性的影響,以期彌補現有文獻在研究貨幣電子化影響貨幣政策效應方面的不足。結果表明,從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程度來看,貨幣電子化能夠同時增強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和價格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率。
史新鷺,女,1988年8月28日出生,陜西咸陽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金融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領域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國際金融。研究議題主要有匯率變動、貨幣政策、金融科技、經常賬戶失衡等。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問題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問題
1.2 研究思路與分析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分析框架
1.3 結構安排與框架圖
1.3.1 本書結構安排
1.3.2 結構框架圖
1.4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貨幣電子化進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現狀
2.1.1 貨幣電子化進程
2.1.2 互聯網金融發展及現狀
2.2 貨幣電子化在貨幣政策方面影響的研究評述
2.2.1 貨幣電子化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2.2.2 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2.2.3 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
2.2.4 互聯網金融發展、貨幣電子化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
2.3 研究啟示
3 貨幣電子化與貨幣需求:理論分析
3.1 引言
3.2 貨幣電子化對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影響
3.2.1 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貨幣電子化對交易需求的影響
3.2.2 從轉換成本角度分析貨幣電子化對交易需求的影響
3.3 貨幣電子化對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影響
3.3.1 財產在債券和現金之間的分配
3.3.2 財產在債券和電子貨幣之間的分配
3.4 貨幣電子化對預防性貨幣需求的影響
3.4.1 財產在債券和現金之間的分配
3.4.2 財產在債券和電子貨幣之間的分配
3.5 本章小結
……
4 電子貨幣替代效應與貨幣供給:機制分析
5 貨幣電子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實證檢驗
6 互聯網金融創新、貨幣電子化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
7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