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基于綜合足跡的研究》在總結借鑒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國內外食物消費的演變趨勢,探討了我國食物消費引致的環境壓力,并嘗試構建了符合我國消費特征的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主要內容包括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的內涵與基本內容,國內食物消費區域性特征、中西食物消費差異原因、全球食物消費特點、全球熱門食物消費模式,國內外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的研究現狀及政策導向,生命周期理論、生態足跡內涵、碳足跡內涵、水足跡內涵,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下我國食物消費模式的演化特征、趨勢變化、環境效應研究及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最后根據我國食物消費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食物消費可持續的對策建議。
《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基于綜合足跡的研究》可供管理科學與工程、生態經濟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專業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食物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直接影響人們對營養的獲取,是人們索取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載體。食物消費是居民消費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僅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還直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隨著中國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費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同時產生的環境效應也越來越大。聯合國指出,糧食系統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但目前的糧食生產和消費模式越來越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的,在滿足人類營養需求的同時對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面對資源稀缺、與日俱增的糧食供給壓力以及生態環境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新時代,在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及其消費習慣整體性改變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嚴格實施的新形勢下,研究和評價居民食物消費模式的環境資源壓力,探討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食物消費模式及其可持續性研究,有利于推動食物消費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書基于綜合足跡對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展開理論梳理和量化研究,對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進行分析構建。
本書第一章介紹了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基本定義和理論發展,歸納了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特征及其模式。第二章分析了全球食物消費的特點,包括從區域角度考察國內食物消費特征,從消費觀念、方式、內容等方面考察中西食物消費差異的原因,從地區劃分角度考察全球食物消費特點,并介紹了三種全球熱門食物消費模式。第三章對相關研究與政策進行梳理,歸納國內外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的研究現狀及政策導向。第四章介紹綜合足跡理論,包括生命周期理論,生態足跡、碳足跡、水足跡的發展與定義。第五章包括宏觀視角下居民食物消費的演變特征及趨勢分析,并從家庭層面(微觀視角)基于SOM-TP模型進行食物消費模式的識別、演變趨勢及對比分析。第六章包括基于綜合足跡的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環境效應研究和家庭食物消費環境效應研究,分析了食物消費生態足跡、碳足跡、水足跡的演變趨勢。第七章包括宏觀視角下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以及基于家庭層面(微觀視角)的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第八章梳理了當前我國食物消費存在的可持續性問題,并為推進可持續食物消費提出對策建議。
林永欽,博士,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境管理。近年來承擔省部級項目4項,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論著3部。
朱惠倩,華東交通大學理學院講師,企業管理學碩士。參與省部級課題2項,發表論文6篇,參編教材2部。
第一章 認識可持續消費模式
一、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內涵
二、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基本內容
第二章 全球食物消費分析
一、國內食物消費區域性特征
二、中西食物消費差異原因
三、全球食物消費特點
四、全球熱門食物消費模式
第三章 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研究現狀及政策導向
一、國外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的研究現狀
二、國內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的研究現狀
三、國內外可持續食物消費的政策導向
第四章 綜合足跡理論
一、生命周期理論
二、生態足跡內涵
三、碳足跡內涵
四、水足跡內涵
第五章 我國食物消費模式演變特征與趨勢
一、宏觀視角下食物消費模式演化特征及趨勢變化
二、微觀視角下食物消費模式演變趨勢分析
第六章 我國食物消費環境效應研究
一、宏觀視角下居民食物消費環境效應研究
二、微觀視角下家庭食物消費環境效應研究
第七章 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
一、基于宏觀視角的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
二、基于微觀視角的可持續食物消費模式設計與評價
第八章 推進食物消費可持續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食物消費可持續性問題
二、可持續食物消費建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