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論叢(2014):中國卷》以“中國價值觀”為主題,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探討。書中對我國價值觀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澄清;對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對當代的啟示和價值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我國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文化問題;探討了我國儒家文化、儒家德性精神對當代社會的適應性及阻礙作用;等等。
周海春,男,1970年9月出生,漢族,內蒙古扎蘭屯市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暨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倫理學。1990-1994年就讀于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并獲學士學位。1994-2000年任教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列部。1997-2000年于內蒙古大學馬列部攻讀碩士研究生并獲法學碩士學位。2000-2003年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并獲得哲學博士。2003-至今工作于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社會兼職有湖北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哲學年鑒》特約編輯、《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編輯部主任。。//徐瑾,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高等人文研究院。
理論前沿
"五倫""三綱"分梳【馮天瑜】
論當代中國價值觀【江暢】
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諸價值及其內在秩序【劉進田】
時代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的辨析凝練【賀祥林魯寒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的要素和結構探析【楊業華程亞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馬克思價值觀探微【張麗君】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當代中國認知【涂用凱楊菁】
專題論壇
論先秦道家對經營之道的啟迪【宋志明】
老子道學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吳成國】
《國語》德福平衡的價值觀【周海春】
淺談《楞嚴經》四種清凈明晦的倫理價值【徐瑾關云波】
問題探討
試論當代中國價值觀中的困境與出路--從"山寨現象普遍化"談起【徐弢】
網絡新媒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劉柯蘭】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體文化路徑解析【王景云】
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主流價值文化的建構【陳俊柳丹飛】
挑戰與危機:高校德育的文化境遇
--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背景【黃平】
從"和諧鄂西"論品牌文化建設需要處理的三個關系【周大華】
湖北工業文化遺產的現狀及保護利用【嚴雄飛唐姍姍】
論環境道德突出的崇高性【陳翠芳】
中國社會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楊海軍】
生態倫理學的"人性"之思【蔡紫薇】
學術爭鳴
正確義利觀:合外內之道【王澤應】
傳統儒家倫理是否為國民劣根性的淵藪
--試論鄧曉芒先生對傳統儒家倫理的誤讀【姚才剛王倩】
情感與存在:儒家德性精神現代振興的方法論奠基【方德志】
走出德性的荒野【周濤】
比較研究
從中西傳統哲學的本體價值看中西傳統哲學認識論的差異【強以華】
宗教信仰的道德形而上學解構:康德宗教思想探析【張傳有徐瑾】
論德勒茲符號思想表達機制對中國傳統價值文化的借鑒意義【張能】
一中國價值觀從傳統到當代的演變
中華民族自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就開始逐漸形成自己民族或國家的價值觀。在約5000年的漫長歷程中,中國價值觀歷經滄桑變化,也有一些內在一脈相承的精神和內容。中國價值觀的演進與國家的政治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說,國家統一的時候,就有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價值觀,而國家分裂或動亂時,就會出現價值觀紛紜雜呈的局面。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中國價值觀經歷了三個相對穩定統一的歷史階段和兩個相對動蕩分裂的時期,而在相對動蕩分裂的時期都孕育了價值觀的變革和新時代的出現。
夏代結束“五帝”戰亂后初步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從夏代開始到西周時代逐漸形成了中國價值觀的最早形態,即宗法封建主義價值觀。這是中國價值觀的第一個統一形態。“三皇五帝”之后,夏代(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建立了多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并結束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實行世襲制(這種聯邦式的社會結構后來被分封制所取代。正是這種分封制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這個時期國家價值觀的特點是以維護王朝長治久安為社會的追求,以上帝、天神之命為根據論證政治的合法性,借助的手段是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合一。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動中,只有王者才有資格祭天,王者又總是以其先祖作為配祭,這就是“以祖配天”。這種觀念到周朝又發展成“以德配天”的價值觀念,即把血緣的祖宗崇拜轉換成為政治與道德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漸內在化、道德化。
到東周時期出現了諸侯割據稱霸的局面,社會四分五裂,這就是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社會沒有統一的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特別是形成了儒家的價值觀。以孔子和孟子為主要代表的儒家承襲了周代的“以德配天”,以及“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觀念,形成了以血緣宗法人倫關系為基礎、以仁的實現為目的、以踐履為原則、以以善統真為特點的價值體系。先秦儒家的價值觀經過漢儒和宋明理學獲得進一步發展,先秦的價值觀逐步被理論化、系統化,同時漢儒、宋儒的價值觀也在許多問題上與先秦儒家有所不同,有些問題甚至偏離了原有命題的原初含義。不過,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有著共同的基本價值取向:“天合于人的人道價值取向。在天人之際,天道、人道之際,主張以人道為本體,天道合于人道,合于德性,高揚天地間人的地位、人的價值”;“情合于性的精神價值取向。追求高尚人格,追求精神境界的內在超越,強調修養踐履及道德自律性,高揚人的道德個性”;“利合于義的社會價值取向。強調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和義務,注重人倫和諧,重視德性仁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