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試圖從物質文化史的視野,跳出“賈而好儒”的既往認識,從對富商生產和消費的各種物品流動的考察,重新對徽州鹽商的奢華現象的形成和歷史提出新的解釋。該書稿認為,成為文人不是清代商人生活中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關注點。通過考察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重新解釋了鹽商的奢侈行為,豐富了我們對18世紀人與物關系的理解,尤其通過分析徽州鹽商和乾隆朝廷的關系,提出一種用于理解18世紀中國鹽商社會形成的新關系結構——朝廷-鹽商關系網絡。本書稿除導言和結論外,共五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為第一部分,考察了清中期徽州鹽商興起的歷史和政治原因。第二部分共兩章,通過研究江南城市中心的鹽商制作貢物、搜尋善本等收藏活動,討論具體的互動過程。第三部分轉向另一個地理和文化空間——鹽商的老家徽州,主要說明鹽商如何制造物品(如族譜、牌坊)來將朝廷-鹽商關系影響到地方,從而通過地方善行彰顯其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商人通過這些善舉來加強和朝廷官員之間的關系網絡。
序一
定宜莊
玉廉這部大作系由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增補修改而成,本書的英文版早在2017年已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甫一問世即頗獲好評。此次又得以出版中譯本,我為玉廉此書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和關注而欣慰,更為有更多的國內讀者讀到而高興。玉廉誠邀我為此書中譯本寫序,我愚鈍不才,本書所涉的諸多領域也非我所長,卻不忍辜負她的重托。當然,寫序不是寫書評,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褒貶并存,只談幾點感想。
從本書書名即可知,清代徽州鹽商是本書論述的主題。清代徽州鹽商群體因其奢華豪富、與朝廷非同一般的關系、在江南士大夫集團中的影響和在江南經濟文化中的作用,多年來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門課題,出版的學術專著和論文可謂汗牛充棟。然而,玉廉此書絕非對老話題的重復,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尤其能讓人轉換一個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群體在清代的特殊作用和意義,乃至重新認識清史中一些幾乎成為老生常談的問題。玉廉此書的意義就在這里。
在這張“奢華之網”中,徽州鹽商是主動的一方,那張巨大、細密而且動態的人際關系網就是由他們編織起來的。他們在清代政治、經濟中的特殊作用,也是通過這一網絡構建的過程而一步步凸顯。網絡牽起的一端,是享有無上權力的滿洲統治者建立的朝廷;而另一端是主要居于江南的漢人士大夫集團。兩端之間還有各種集團、各方勢力。所以該書筆觸所及,便有徽州鄉村的家族、收藏家、修建祠堂與牌坊的士人和商人,并因此延伸到“盛清”時期各種與經濟、文化相關的現象,諸如玉器、珠寶、書畫及各種奢侈品的收藏,書籍的印刷流通,以及由朝廷為貞女烈婦所立的牌坊。鹽商本身便是牽起、溝通各方的重要媒介。朝廷既通過他們,在江南施加、滲透他們的權力管控,也通過他們直接謀取巨額的財富。這個網絡構建和作用的成功與否,正是清朝這個滿洲政權在江南這樣的漢文化中心控制漢人士大夫集團,從而造就“康乾盛世”的關鍵。
在這個網絡的內容中,有兩點令我甚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