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科學哲學、科學史研究者劉華杰教授的一部討論博物學文化與博物學編史的文集,分三編收錄三十余篇文章,內容包括博物學與生活世界、博物學編史綱領、博物致知、博物順生、博物畫的歷史與地位、新博物學等。本書記錄了作者在新的科技與社會背景下深入思索歷史、哲學與文明形態,倡導在一階和二階層面同時恢復博物學,探討天人系統可持續共生的獨特學術進路。本書適合環境倫理學、保護生物學、自然教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環境史等領域的學者閱讀。
《博物學文化與編史》薈萃了北京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劉華杰先生多年研究博物學的學術成果,并從博物學文化與博物學編史兩個方面對當今的科學現狀進行了獨特解讀。書中首次提出基于博物學編史綱領的史學研究,必將重寫人類文明進程的過去。
劉華杰,東北人,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NCET-06-002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13&ZD067),文津圖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地質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博士,伊利諾伊大學、牛津大學、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博物學文化、科學史、科學傳播學。作品有《渾沌語義與哲學》、《分形藝術》、《一點二階立場》、《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中國類科學》《看得見的風景:博物學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等。
第一編
1 大自然的數學化、科學危機與博物學 / 001
2 博物學編史綱領三人談 / 020
3 博物學論綱 / 039
4 《 植物學》中的自然神學 / 064
5 科學話語權與環境問題 / 085
6 理解世界的博物學進路 / 102
7 自由意志、生活方式與博物學生存 / 115
8 天下尚儉,綠意自見 / 124
9 洛克與夏威夷檀香屬植物的分類學史 / 131
10 博物畫的歷史與地位 / 159
第二編
11 新博物學 / 173
12 再談博物學編史綱領 / 177 第一編
1 大自然的數學化、科學危機與博物學 / 001
2 博物學編史綱領三人談 / 020
3 博物學論綱 / 039
4 《 植物學》中的自然神學 / 064
5 科學話語權與環境問題 / 085
6 理解世界的博物學進路 / 102
7 自由意志、生活方式與博物學生存 / 115
8 天下尚儉,綠意自見 / 124
9 洛克與夏威夷檀香屬植物的分類學史 / 131
10 博物畫的歷史與地位 / 159
第二編
11 新博物學 / 173
12 再談博物學編史綱領 / 177
13 賦比興作為認知手段 / 182
14 啟動每個人的倫理判斷 / 188
15 科學傳播的先驅盧梭及其植物學傳播 / 191
16 植物中為何“左撇子”很少 / 193
17 被“劫持”的達爾文 / 202
18 在英格蘭看鳥 / 207
19 植物的手性分類 / 212
20 博物學漫步 / 214
21 單一文化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 / 222
22 公眾博物學:關于那些無用而美好的事物 / 229
23 納博科夫的蝴蝶 / 252
第三編
24 觸摸寶貝 / 256
25 燦爛的非主流經典 / 260
26 從圖文博物書到環境保護 / 263
27 手性“新博物學”佳作 / 265
28 關于《詩經》的博物學 / 270
29 達爾文選擇了博物學 / 274
30 植物學與哲學 / 278
31 為重寫科學史尋找理論資源 / 283
32 懷特與《塞耳彭博物志》 / 285
33 林奈給大自然和博物學帶來秩序 / 288
34 博物使生活有趣味 / 292
35 可以像盧梭一樣喜歡植物 / 297
36 博物順生 / 303
37 中國人開始了解約翰雷 / 314
38 西方思想史中的自然觀念 / 318
附錄1:回歸博物學 / 327
附錄2:《博物學編史理論與方法》課程讀物 / 329
附錄3:劉華杰博物學文化相關論著列表 / 333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涉及知識、情感和價值觀等多個維度。“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傳第二章)這是人類早期有關博物的情況,比較強調親知(personal knowing)。在現在,通俗點講,博物學是與數理科學、還原論科學不大一樣的一種在自然條件下宏觀把握世界的方式,它最看重觀察、描述和分類。在現象學的意義上,博物學與“生活世界”關系密切。這種植物叫什么?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它有什么用?能吃嗎?這都是常見的博物學問題。博物學有著自然、宏觀、“膚淺”、實用、破壞力小、可持續等特點; 但它并不蘊涵“不專業”,比如許多博物學愛好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職業科學家了解得更多、更深入。
博物學家及普通百姓在探索、利用大自然和交往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博物學文化(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中國古代文化就包含極為精致的博物學文化,值得長期、細致研究,并在實踐層面加以傳承。近代以來,博物學文化催了地質學、地理學、植物學、生物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嚴格科學。如今,許多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恐怕離不開博物傳統的思考,自然科學的未來發展仍然能夠而且應該從博物傳統中得到經驗啟示和價值觀啟示。2011 年我在思考科學傳統時,按照“理想類型”的方法,對自然科學提出了一個新的劃分方案: ①博物傳統,有數千年的歷史; ②數理傳統,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③控制實驗傳統,有不到三百年的歷史;④數值模擬傳統,“二戰”后才興起,有半個世紀多一點的歷史。當下任何一門科學都可以通過這四個方面的組合來理解,比如天文學、動物行為學、生態學、氣象學、理論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天文學在早期博物的成分較多,后來數理與數值模擬的成分多起來,但并沒有消滅其博物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