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精神:宋代茶詩新解》選取三十六首有代表性的宋代茶詩,詳盡地講解了這些茶詩中承載的飲茶智慧,我們既能了解宋代的飲茶方式,如點茶、煎茶、分茶,又能了解到當時的各種名茶,如龍鳳茶、蜀茶、建茶、七寶茶、雙井茶、蒙頂茶等。
本書既是一本欣賞宋代茶詩之書,也是一本了解宋代茶文化之書。
☆ 既是欣賞宋代茶詩之書,也是了解宋代茶文化之書。
☆ 選取的三十六首茶詩有代表性。茶詩作者中既有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蔡襄、曾鞏、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也有南宋的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可謂是名家薈萃。
☆ 茶詩內容廣泛。既有寫喝茶的,也有寫種茶、買茶、販茶、斗茶的;既有寫各種名茶的,如龍鳳茶、蜀茶、建茶、七寶茶、雙井茶、蒙頂茶、桃花茶,也有寫茶盞的;既有寫點茶的,也有寫煎茶、分茶的。
☆ 每首茶詩后面有精彩的講解。
☆ 插圖精美。本書邀請了知名書法家耿國華老師為部分茶詩撰寫了書法作品作為插圖。
自 序
2022年初,我將多年來關于唐代茶詩的課程講義整理成《茶的味道:唐代茶詩新解》出版。在新書出版前夕,我請當代茶圣吳覺農之子、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牙買加大使的吳甲選先生題一幅字,九十四歲高齡的吳老細心地從齊己《詠茶十二韻》一詩中,選了甘傳天下口一句,揮毫潑墨,一氣呵成。這幅題字后來成為書中的一大亮點。
記得那天臨走時,老人再三囑咐:要繼續寫。實話實說,我是一個生性散漫的人,要是沒有老人家的督促,宋代茶詩的課程開設以及書稿的寫作,可能還要拖延上幾年。為了不辜負老人家的錯愛,我的寫作節奏不知不覺加快了許多。
《茶的精神:宋代茶詩新解》交稿時,我本也沒有撰寫自序的打算,但出版日期臨近,卻總是想起遽歸道山的吳老,想起那日午后與吳老暢聊的時光,于是動筆寫下幾行文字,寄托我對吳老的思念。
前一本寫唐代茶詩,這一本寫宋代茶詩。那么唐宋兩代茶詩有何不同之處呢?答:茶不同,詩也不同。
先說茶,唐人重視陽羨茶與蒙山茶,宋人首推建州茶和雙井茶。不僅喜歡的名茶種類不同,兩個朝代流行的品飲方式也大相徑庭。唐代主要是煎茶法,宋代主流變為了點茶法。宋代煎茶法不再是時尚,而變為了一種復古的行為。正因煎茶有古風,所以頗受文人的偏愛。這一點我們從蘇軾《試院煎茶》《汲江煎茶》、蘇轍《和子瞻煎茶》等詩中都可以清楚地感知!逗妥诱凹宀琛芬辉姡緯杏凶屑毑鸾猓@里就不展開說了。
唐宋兩代,不僅茶湯的滋味不同,詩歌的風格也頗有差異。宋代的詩人,真是幸運,也真是不幸。說他們幸運,是因為在他們學習寫詩時,前面已經有太多名家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劉禹錫……,這些大詩人都是宋人學習的榜樣。說他們不幸,也是因為這些前輩詩人的存在。正如蔣士銓《辨詩》中所寫: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變出不得已,運會實迫之。格調茍沿襲,焉用雷同詞?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因為有唐代這些大詩人的存在,迫使宋代文人在寫詩時必須求新求變,只有不同于前人,才能成就自己。這句話,既適用于寫詩,也適用于做茶!端卧娾n初集》序中說得好: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宋人之詩,就是在前人的榜樣與壓力雙向作用下的產物。
那么,宋詩到底有什么特色呢?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總結出了三點,即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什么是以文字為詩呢?就是指詩歌散文化。在宋代以前,詩與文涇渭分明。詩多作為感情的載體,文多作為思想的載體。詩多感性,文多理性。詩多偏于表現形象思維,文多偏于表現邏輯思維。這種分工,似乎天經地義,但宋代詩人打破了詩、文兩者之間的壁壘,宋詩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這樣一來,詩能表達記錄的內容就大大拓展了。宋代大量的政治詩、詠史詩最能證明這一點。用詩歌的形式來說理,枯燥無味的說教,變成了膾炙人口的佳作。本書中所收錄講解的丁謂《北苑焙新茶》、梅堯臣《聞進士販茶》、歐陽修《嘗新茶呈圣俞》以及朱熹《九曲棹歌》等詩,都可看出宋詩散文化的明顯痕跡。當富于敘述性、思辨性的散文寫作手法應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后,宋代茶詩的內容變得更豐富了,宋代茶詩的內涵變得更厚重了。宋代茶詩的內容不僅有收到禮物后的答謝,還有對古老工藝的記錄、對飲茶流程的陳述,以及甘苦自知的人生感悟。
既然是以文字為詩,自然少不了精彩的議論,因此以議論為詩與以文字為詩,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問題,這里也不多談了。
而以才學為詩,嚴羽是說宋詩具有典故眾多的特點。宋詩中的典故很多,這主要是因為作詩之人多是博學之士。詩中存在眾多典故,這是詩人們高層次文化修養的自然流露,不一定是故意賣弄。只是我們在讀宋代茶詩時,要多下一些功夫。這一點也是我在寫作這本書時用力較多的地方。將宋代茶詩中的典故拆解清楚,讀這些茶學名篇就事半功倍了。
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使得宋代茶詩可讀性強;以才學為詩的特點,使得宋代茶詩有仔細導讀的必要。這就是我寫作這本《茶的精神:宋代茶詩新解》的目的。
對于整個宋代茶詩來說,本書選取的三十六首茶詩只是滄海一粟,但我盡量選取有代表性的詩篇,可讓愛茶人嘗鼎一臠。這就好比武夷巖茶有數百個花色,最好先從肉桂、水仙、大紅袍、鐵羅漢入手;又好比鳳凰單叢有百余個品種,最好先從蜜蘭香、鴨屎香、杏仁香、玉蘭香喝起。讀詩和品茶,都有相通之處。
在寫作這本書時,沒有按照常見的方法進行注釋與出校,只是在每首茶詩后隨手寫下一點讀后感。至于寫作思路,基本上以作者簡述、題目詳解、正文賞析三個環節安排。除此之外,再無統一的規范,也無內容的限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信筆所至,未免凌亂,還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正。
楊多杰:
茶文化學者,新媒體多聊茶創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中國名茶文化。
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文化顧問,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吃喝玩樂大搜索》茶文化欄目常駐嘉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月吃越美》茶文化欄目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茶經新解》《茶經新讀》《中國名茶譜》《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唐茶詩鈔》《茶的味道:唐代茶詩新解》《吃茶趣:中國名茶錄》《鳳凰單叢》(合著)《北京深處》。
1.王禹偁《龍鳳茶》
2.魏野《謝長安孫舍人寄惠蜀箋并茶二首之二》
3.丁謂《北苑焙新茶并序》
4.林逋《監郡吳殿丞恵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茶》
5.楊憶《陸羽井》
6.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
7.梅堯臣《聞進士販茶》
8.梅堯臣《七寶茶》
9.文彥博《送彌陀實師訪積慶西堂順老》
10.歐陽修《嘗新茶呈圣俞》
11.歐陽修《雙井茶》
12.邵雍《安樂窩中吟》
13.蔡襄《和詩送茶寄孫之翰》
14.蔡襄《即惠山泉煮茶》
15.文同《謝人送蒙頂新茶》
16.曾鞏《蹇磻翁寄新茶二首》(選其一)
17.王安石《寄茶與平甫》
18.釋了元《題茶詩與東坡》
19.郭祥正《臥龍山泉上茗酌呈太守陳元輿》
20.蘇軾《和蔣夔寄茶》
21.蘇軾《杭州故人信至齊安》
22.蘇軾《記夢回文二首并序》
23.蘇軾《問大治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
24.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25.蘇軾《種茶》
26.蘇轍《和子瞻煎茶》
27.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
28.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29.陸游《啜茶示兒輩》
30.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選其一)
31.楊萬里《過揚子江》(二首選其一)
32.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
33.朱熹《九曲棹歌》
34.徐照《謝薛總幹惠茶盞》
35.白玉蟾《茶歌》
36.杜耒《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