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2021—2023年作者的主要觀點。過去3年,既是抗擊疫情的過程,也是企業進行高質量轉型的過程,還是在三重壓力下企業艱難復原發展的過程,因而書中主要內容就與攻堅克難、穩健經營、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并鮮明地體現出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收獲和經驗。本書的內容和觀點集中在企業的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上,同時對有效創新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等也做了論述。
本書提出了穩健經營的新經營思維模式,指導企業家樹立戰略性平常心態,正確地看待困難,渡過難關。
作者深耕企業40年,擔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以來,深入不少上市公司和央國企調研,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書中的觀點都是來自實踐的,是有場景、動感的,書中介紹了一些解決困難的方法,旨在幫助處于困難中的企業家調整心態、頂住壓力,也為年輕一代企業家插上路標、出謀劃策,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穩健經營》 這本書主要涵蓋了2021—2023年我的一些主要觀點,共選取了50篇文章,來源于我發表的文章、參加活動的演講和講座交流等,是繼《企業心語》《新機與新局》之后的又一本文集形式的書。
過去的3年,包括全球疫情不斷反復的2021年、我國對疫情實施常態化防控的2022年、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2023年,我們都是在艱辛中度過的。疫情防控的壓力和經濟上的三重壓力,給我國企業帶來了不少的困難,但正是在這種困難下,我國企業頂住壓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也總結了不少經驗,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作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我在這3年中也深入不少上市公司和央國企進行調研,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建言獻策;我也在清華、北大等高校與商學院的企業家學員們進行一些交流,為他們做一些指導。我感覺,雖然不像以前做央企領導者那樣在企業一線親力親為了,但作為一名企業的老將,我有責任幫助企業家,尤其是年輕一代企業家,為他們出謀劃策。因此,這本書里既收錄了我對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觀點,也收錄了我對國企改革的一些建議,還有我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一些研究。應該說,書中所有觀點都是來自實踐,是有場景、動感的。這本書雖然是以文集形式呈現的,但無論從內容還是觀點來看都是比較豐富的。
過去3年,既是抗擊疫情的過程,也是企業進行高質量轉型的過程,還是在三重壓力下企業艱難復原發展的過程,因而書中主要內容就與攻堅克難、穩健經營、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并鮮明地體現出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收獲和經驗。雖然這些文字出自我之手,但所有經歷過這段時光的企業人士,都會在文字中找到共鳴和心聲。
“穩健經營”這個書名來自我2022年的一場新年演講,因為在經濟面臨結構調整和抗擊疫情的壓力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必須穩中求進,做到先不敗而后求勝,但對于經歷了高速發展、仍在慣性思維中的中國企業家們來講,做出這種心態的調整是很不容易的。因而,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集中在企業的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上,同時對有效創新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也做了些論述。我國領導人提出進入新常態已經10年了,但仍有一些企業家沒有樹立戰略性平常心態,總是留戀過去掙大錢、掙熱錢、掙快錢的時代。這本書也有不少篇幅是指導企業家克服這些慣性思維,建立穩健經營的新經營思維模式的,畢竟以前那種高速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
在當前的情況下,我覺得企業家的心態和狀態十分重要。心態上,既要有一顆平常心,務實達觀,也要有一顆進取心,穩中求進;狀態上,不能選擇躺平,而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越挫越勇。其實企業家的使命就是解決困難。這本書也給大家介紹了一些解決困難的方法,相信對大家也會有用。
由于我本人長期在企業從事經營管理工作,書中的內容反映了我的這一特點,會對一些事情講得具體些,而缺少系統性理論,這可能是這本書的局限吧。我總說,我哪里會寫書,這句話并不是我的謙遜之辭,而是我對自己的認知。我也常說,我的書不是寫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希望獲得讀者的理解。
這本書的整理過程中,中企研的李秀蘭、李倩同志,中國財富出版社的杜亮同志等付出了辛苦努力,中國財富出版社對本書的編印也做了精心安排,在此對大家表示感謝。這本書還有一大亮點,就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同志寫了推薦序。李會長曾任深圳市市長,后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任副主任,退休后65歲時創立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他做會長近20年,一直全身心地做中小企業的培育工作,為大家排憂解難,其中不少中小企業已發展成為績優的上市公司。他為本書寫序讓我充滿感激和敬意。最后,也要衷心感謝喜歡我的讀者們,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勵使我完成了這本書的編寫,謝謝大家!
宋志平
管理工程博士,我國著名經營管理專家,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他曾擔任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黨的十五大和黨的十八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榮獲“中國優秀企業家金球獎”“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財富》CEO終生成就獎”“石川馨−狩野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卓越貢獻企業家終身成就獎”“中國杰出企業思想家”等多項殊榮。
宋志平是我國著名的企業家、企業改革家和企業思想家,他深耕企業40年,始終奮戰在企業改革的最前沿,創造了大量鮮活的企業管理和改革經驗。他在同時出任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董事長期間,帶領兩家企業雙雙躋身世界500強。宋志平在推動國企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他的遠見卓識得到企業界廣泛認可和尊重。
第一篇 資本的力量
01 資本的力量 / 003
02 發揮自律管理職能,全力支持北交所發展 / 012
03 資本市場助推“新經濟”賦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 016
04 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 020
05 建設高質量上市公司,為中國式現代化做貢獻 / 026
06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價值創造能力 / 030
07 ESG與上市公司質量 / 038
08 立足新發展理念,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 043
09 強化公司治理,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 048
10 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 052
第二篇 企業的改革
01 以深化改革的新步伐,邁向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的新征程 / 061
02 中國式現代化與國企改革 / 069
03 國企改革與資本市場雙向賦能相互成就 / 078
04 共同富裕和國企改革 / 085
05 共同富裕下的共享企業建設 / 089
06 讓企業成為共享平臺 / 095
07 如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098
08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 110
09 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 120
10 提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質量,為活躍資本市場做貢獻 / 125
第三篇 從管理到經營
01 三精管理——做企業的硬功夫 / 135
02 管理也是硬道理 / 144
03 管理教育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 152
04 邁向公司治理新時代 / 159
05 從管理到經營 / 167
06 企業的并購與整合 / 175
07 做有效經營者的五個關鍵 / 180
08 變局下的經營之道 / 185
09 強化管理,穩健經營 / 203
10 如何破解行業內卷 / 211
第四篇 高質量發展
01 新賽季下的企業發展 / 217
02 低碳時代的企業戰略調整 / 226
03 當“水泥”遇上“鼠標”——數實融合下的企業新機遇 / 231
04 培育我國企業的綜合優勢 / 239
05 跨越周期,構建新的競爭優勢 / 243
06 迎接中國品牌新時代 / 249
07 怎樣做專精特新企業 / 257
08 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 / 263
09 用新的增長極帶動經濟預期 / 269
10 努力建設制造強國 / 274
第五篇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01 創新的邏輯 / 283
02 企業創新的五種模式 / 288
03 科技是企業創新的核心要素 / 294
04 科技創新的底層邏輯 / 297
05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 302
06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 / 306
07 企業領導力建設 / 316
08 企業家的特質 / 327
09 克服焦慮,務實達觀 / 333
10 擁有好心態、好狀態,建設好生態 / 340
過去做企業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是情商、智商,這幾年講得多的是逆商,就是大家應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做企業不會像“過五關斬六將”那樣順利。說是“馬到成功”,其實馬到了也不一定成功,往往需要艱苦困難的工作才能最終取勝。對每個做企業的人來說,如何保持務實達觀的心態、積極正面地看問題至關重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
有人問我過去是否遇到過困難,我說經常會遇到困難。我在北新建材當廠長時就遇到過不小的挫折,主營的石膏板產品面臨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壓力,價格從每平方米12元降到6元,攔腰一斬,很多產品積壓在庫里。那段時間我經常凌晨4點多就醒了,壓力很大。后來,市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北新建材的產品因為質量好,非常適合中國的施工單位,在市場競爭中就把跨國公司打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困難的時候要堅持,堅持到最后關頭,可能情況就會發生變化。正如毛主席說的“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建材在香港的股價從40港元掉到1.4港元,我當時任中國建材的董事長,壓力很大。我知道當時企業的利潤很高,只是市場上有些機構賣空,企業本身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鼓勵大家堅定信心,共渡難關。金融危機過后,企業的股價又有了回升。這幾段經歷給我啟發很大,我們的企業是一路克服困難才走到今天的。因此,困難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的態度,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解決困難得靠我們自身努力。這也是企業家的本能和企業家的精神所在。誰都不愿意有困難,但又要珍惜困難,既然困難來了,我們就不能當“鴕鳥”回避,而是要積極面對、思考。這樣一來,企業解決困難的過程也可能變成一段很有意義的經歷。
疾風知勁草,企業需韌性
我大學畢業后到北京工作,不久被提拔為工廠的實驗室主任。我當時很年輕,還沒有很多工作經驗。雖然自己對工作有沖勁、有干勁,但沒有太大的耐心。領導看到這一點,就給我寫了一個“韌”字,這個字指導了我大半生。我對“韌”字是很有感觸的,對年輕一代企業家來講,這個字確實也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聽到“韌性”這個詞,比如產業鏈、供應鏈講韌性,資本市場也講韌性,我們常講要打造“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企業的格局和能力》,其中能力是指企業特殊的能力,并不是指普通的經營能力。因為企業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特別艱難的時刻,這時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企業的能力分為四種,分別是應對力、抗壓力、復原力和免疫力,也就是企業能不能對抗風險,能對抗多大的風險,困難過去后企業多久能恢復,能不能總結經驗預防下一次危機。
記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格林斯潘講過一段話,像這樣的危機要經歷很多次才能有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當時大家聽后覺得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今天回過頭來看,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后來我們又遇到了SARS、汶川大地震等多次危機,現在正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危機是不確定性下確定的事情。做企業的道路一定不是平坦的,必然會碰到危機。雖然危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它既然發生了,我們就要把它當成重要的課堂。在應對過程中,我們要爭取總結、學習更多的經驗。其實,每次危機來臨時,有一些企業倒下了,但也有一些大企業的崛起,正是由于某一次危機中它們勝出了。因此,企業家要在這些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鍛煉好自己的心力,也就是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