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藝術史的通論。全書共上下兩冊,上冊分為史前至秦朝藝術和漢至南北朝藝術兩部分,著錄了海內(nèi)外博物館、美術館、私人收藏家等珍藏的史前時代以來各個門類的文物精品逾600件,其中很多今已下落不明,其影像資料僅見于本書;下冊分為雕塑藝術和建筑藝術兩部分,除著錄海內(nèi)外公私所藏被盜流散出境的佛道造像、陵墓世俗雕刻外,還收錄了我國各地名勝古跡照片數(shù)百幅,記錄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遺跡保存與變化的實況。
本書為西方漢學界系統(tǒng)研究中國早期藝術史的發(fā)軔之作。書中大量文物珍品的介紹、著錄來源和傳承記錄均很明晰,對于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藝術,以及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中國古代藝術品認知系統(tǒng)有重要價值。
嘗試編撰一部完整中國藝術史的時機尚未成熟。雖然我們所掌握的中國藝術史文獻資料包羅萬象,不勝枚舉,似乎已令我們眼花繚亂,但毫無疑問,依然有不計其數(shù)的其他資料埋藏于中國廣袤的大地之下,深埋于人跡罕至的偏僻角落里。中國飽經(jīng)戰(zhàn)亂,且地方政府疏于保護,所以這些資料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被徹底損毀。真不知學者及古文物愛好者將來還能否去研究這些資料。因此,我們未曾奢望以一錘定音的方式去研究這一主題,目前僅嘗試著把各種重要資料匯集在一起,這些資料既有我們在遠東考察時搜集到的,也有對歐洲及美洲藏品所作的研究成果。我們在選擇資料時秉持嚴謹苛刻的態(tài)度,使用的大多都是我們親自拍攝、為熟稔的資料。
本書的編撰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時間順序原則,一個是資料順序原則。我們一直在嘗試尋找一種折中辦法,終一致商定:研究中國的裝飾藝術(青銅、陶瓷、清漆),須在數(shù)卷內(nèi)容之間交叉疊錯地進行探討,而雕塑、建筑、繪畫藝術,則可以分門別類,各開一卷予以闡述。毋庸置疑,作為藝術史學家,我們更應致力于闡述每種藝術風格的演變,并揭示出對中國藝術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政治或宗教事件。
如果沒有眾多收藏家及博物館館長的鼎力支持,就不可能完成對這樣一系列新資料的介紹。由于大量藏品并沒有印版,他們甚至允許我們拍照,為我們研究其藏品提供了各種方便。對此,我們深表感謝。由于我們在每一個圖版上都標注了公共機構藏品或私人藏品的名稱,所以在此便不再單獨列出他們的姓名。
考古學及研究中國藝術的專家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同他們面對面交流也讓我們獲益匪淺,讓我們更有信心去完成這項研究。其中斯德哥爾摩大學安特生教授和東京帝國大學關野貞教授對我們的幫助,安特生教授審閱了本書遠古時代藝術史的章節(jié),而關野貞教授與我在日本會面時,交給我許多關于中國和日本建筑史的珍貴資料。
本書分數(shù)個階段編撰而成。后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本書編撰重要的階段,是與朋友讓·布奧先生合作完成的。由于我啟程赴遠東,所以他承擔起了本書的印刷監(jiān)督工作。
本書共發(fā)行了兩個語種的版本:英語版本和法語版本。本書的出版,熱拉爾·萬·維斯特先生功不可沒。在友好合作的過程中,他處處用心,考慮事情面面俱到,克服了重重固有障礙,才使得本書得以面世。
喜龍仁巴黎
1928 年12 月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