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犯理論的研究進展》以中國共犯領域中的重要問題為主線,對40年來中國共犯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評價和反思。
《中國共犯理論的研究進展》忠實記錄了40年來中國共犯理論研究發展的概貌,客觀呈現了刑法學界在共犯理論重要問題上的觀點碰撞和立場對立,中肯評價了共犯理論的學術進展,深刻反思了當下共犯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方法論上對未來共犯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回顧與反思是使思想成熟的酵母,系統化的回顧與專業性的反思則是促進思想理性化成熟的高效酵母。成熟的過程離不開經常而真誠的回顧與反思,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如此,一個學科、一個團體、一本期刊的發展過程也是如此。我們在《法學研究》正式創刊40年之際編寫《<法學研究>專題選輯》,既是旨在引發對有關《法學研究》發展歷程及其所反映的法學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反思,也是旨在凝聚充滿學術真誠的回顧與反思的思想結晶。由是,《<法學研究>專題選輯》是使其所刊載的學術成果提煉升華、保值增值的載體,而非只是重述過往、感嘆歲月、感嘆曾經的學術紀念品。
對于曾經的法學過往,哪怕是很近的法學過往,我們能夠記憶的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周全、那樣清晰、那樣深刻,即使我們是其中許多學術事件的親歷者甚至是一些理論成就的創造者。這是一個時空變化迅捷的時代,我們在法學研究的路上走得很匆忙,幾乎無暇暫停一下看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回顧一下那路上曾經的艱辛與快樂、曾經的迷茫與信念、曾經的猶疑與堅定、曾經的放棄與堅持、曾經的困窘與突破,特別是無暇再感悟一下那些“曾經”中的前因后果與內功外力。法學界同仁或許有同樣的經驗:每每一部著述剛結句付梓,緊接著又有多個學術選題等待開篇起筆,無參考引用目的而只以提升素養為旨去系列閱讀既往的法學精品力作,幾為夏日里對秋風的奢望。也許這是輝煌高遠卻又繁重綿續的學術使命造成的,也許這是相當必要卻又不盡合理的學術機制造成的,也許這是個人偏好卻又是集體相似的學術習慣造成的,無論如何,大量學術作品再閱讀的價值還是被淡化乃至忽略了。我們對沒有被更充分傳播、體現、評價及轉化的學術創造與理論貢獻,僅僅表達學人的敬意應該是不夠的,真正的學術尊重首先在于閱讀并且一再閱讀映現信念、智慧和勇氣的學術作品。《<法學研究>專題選輯》試圖以學術史研究的方法和再評價的方式,向學界同行表達我們的感悟:閱讀甚至反復閱讀既有成果本該是學術生活的重要部分。
錢葉六,安徽樅陽人,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刑法學科帶頭人,法學實驗實踐教學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80篇,獨(譯)著3部。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入選上海青年法學法律人才庫、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科研成果榮獲省部廳級科研獎多項。
導論 錢葉六
略談共犯中的幾個問題 吳文翰
試論教唆犯的二重性 伍柳村
論我國刑法中的片面共犯 陳興良
教唆犯不是共犯人中的獨立種類 張明楷
共同犯罪與身份 馬克昌
略論脅從犯 陳忠槐
論我國刑法中的共同正犯 陳興良
論共同犯罪立法與司法的完善 陳興良
論共同過失犯罪 侯國云 苗杰
受賄罪的共犯 張明楷
我國刑法中教唆犯的兩種涵義 何慶仁
“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劉明祥
雙層區分制下正犯與共犯的區分 錢葉六
自殺的認定及其相關行為的刑法評價 王鋼
“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
——兼與劉明祥教授商榷 周光權
先前行為與實行過限下知情共犯人的刑事責任 姚詩
共同犯罪的認定方法 張明楷
刑法教義學研究的中國主體性 丁勝明
間接正犯概念之否定
——單一正犯體系的視角 劉明祥
歸責視野下共同犯罪的區分制與單一制 何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