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演化發展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人類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遺傳基因、基因表達和后天成長環境的綜合影響。 本書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為出發點,論證了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的中國腹心地區從舊石器時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時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顱骨)遺傳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該地區亞洲蒙古人群體質因素從北京猿人一直到現代人保持了穩定的傳承。最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出現了少量類似尼安德特人的外來體質因素。新石器時代亞洲蒙古人群“古中原類型”體質因素一直占據主流。最先在仰韶文化中期的鑄鼎原西坡、姜家梁等地出現可能源于多處,但相對活動距離較為局限的“同種系多類型的復合體”人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大型聚落的情況。到商代晚期,來自于安陽殷墟以北區域的北方人群體質因素大幅度的改造了社會上層,且殷商王族很可能引領了一次北方人群南下入主中原的人群大遷徙,但對社會下層影響較小,并未根本上改變中原腹地人群的主體基因結構。戰國晚期,以古中原類型為主體遺傳特征的人群在秦人的引領下實現了大范圍的人群整合,奠定了最早大一統政治格局的人群體質基礎。秦漢以后人群遷徙、流動日漸頻繁,域外人群不斷融入中原文明體系,深受中原文明文化體系影響的人群不斷拓展到黃河中下游以外地區,但亞洲蒙古人群中北方體系的古中原類型、古華北類型、古西北類型人群一直是活動于該地區的主流群體。現代漢族基本體質特征在宋代已經基本奠定。“傳承與交融”是中國腹心地區古代人群起源、發展與交流軌跡的基本特征。
原海兵,男,漢族。現為四川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入選四川大學第七批“校百人”計劃。研究方向主要為生物考古、人類骨骼考古、先秦考古。迄今已在國內、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參編著作或考古報告九部,曾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兩項、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一項以及其他合作項目多項。 王明輝,男,1973年5月出生,1999年吉林大學考古系碩士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為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體質形態、古代人群健康、人群遷徙、食性研究和遺傳結構等方面,曾經對中國五十多個遺址出土的人骨進行了研究,發表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50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