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童年》是德國著名學者、思想家本雅明重新審視自己童年時代生活的散文集。1900年前后,作者經歷的柏林都市生活景象,那天馬行空般的記憶碎片,插圖般美麗的畫面感,如散落一地的珍珠,在暗夜里閃爍著動人的光芒。西方評論家將其譽為“我們時代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
歐洲知識分子的良心本雅明迷人的作品。蘇珊·桑塔格、漢娜·阿倫特、阿多諾、帕慕克等文化名人傾力推薦。重溫失落已久的文化品位、名士風度和自由思想。
★本雅明既是詩人神學家,又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既是形而上學的語言學家,又是獻身政治的游蕩者……他永遠沒有家園,沒有祖國,甚至沒有職業——作為一個文人,學術界不承認他是他們中的一員。他所寫的一切最終成為一種獨特的東西。
——著名哲學家 理查德·卡尼
★本雅明把他自己、他個人的氣質,投射到了他所關注的全部主要對象之中。他的氣質決定了他選擇什么去寫。他從關注的對象中看到了與自己契合的東西。
——著名學者 蘇珊·桑塔格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著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單向街》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本雅明以他的“詩意的思考”方式,他對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精妙的、隱喻式的分析和描述,以及他同“法蘭克福學派”的密切聯系,成為受關注的現代作家之一。
第一稿(基森版)
姆姆類仁
動物花園
西洋景
勝利紀念碑
電話機
捉蝴蝶
出游與回歸故里
情竇初開
冬日的早晨
斯德格利茲爾街與根蒂納爾街交匯處
的街角
科諾赫先生與普法勒小姐
馬格德堡廣場邊上的農貿市場
發高燒
旋轉木馬
水獺
一則死訊
孔雀島和格靈尼克
花園街12號
識字盒
柜子
學生圖書互借
捉迷藏
幽靈
聚會
乞丐與妓女
不幸事件和罪行
針線盒
圣誕天使
兩支銅管樂隊
駝背小人
最后稿
內陽臺
遲到
少年讀物
冬日夜晚
彎街
色彩
月亮
動物花園 對一座城市不熟,不能說明什么。但如同在森林中迷失一般,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與訓練有關。在此,對那位迷失者來說,街巷名稱聽上去必須十分清脆,就像林中干枯嫩枝發出的響聲,而市中心的小巷必須清楚地映現每天的時辰,如同峽谷一樣。 我后來才學會這樣的藝術,它實現了我的那種夢想,我涂在練習簿吸墨紙上的迷宮是該夢想的最初印跡。不,在它們之前還有一個延續更久的迷宮,里面并不缺阿利亞德娜,那才是最初的印跡。它里面的路跨過了本德樂橋,對我來說,本德樂橋緩緩的橋拱是第一座“山坡”。 我的目的地離“山腳”不遠,他們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國王和路易絲王后。他們置身于一個圓形底座上,仿佛被前方水槽留在沙地上的神秘曲線緊緊吸住了一般,周圍的一片花圃醒目地托出他們。 比起這兩位統治者,他們的底座更加令我關注,雖然我那時對這些事的來龍去脈還不太清楚,但我知道底座上發生的事離我更近。那寬大、看不出有任何特殊之處而平庸無比的前廣場,讓我覺察出定有一些不尋常的東西存在于這個迷苑里,而且這個前廣場就是這座花園最奇妙的地方,它離那條走豪華馬車和出租馬車的林蔭大道只有幾步之遙。 我很早就對此有了預感。這里或距此不遠的某處一定是阿利亞德娜曾待過的地方。我第一次(而且永志不忘)領悟到了當時尚不能訴諸言語的東西——愛,就是在她的附近。可惜,那位“小姐”直接出現在它的源頭,并將它籠罩在冷冷的陰影之中。就這樣,這個公共花園對幼時的我用一些難以理喻、無從入手的東西將它真正的面容隱去了。盡管在孩童們看來,它比任何其他公園都要敞開。 兒時的我很少能夠辨識池塘里的各色金魚;我本以為“宮廷獵手大街”這樣的名字很有意思,結果卻讓我非常失望;我多少次尋找過那片灌木,我明明曾在那兒看到過一座有紅色、白色、藍色尖頂如同一個七彩積木箱的小賣部,但結果皆是徒勞;我對路易·菲迪南(LouisFerdinand)王子的愛戴總是在他雕像下的第一叢藏紅花和水仙花開放時,隨著春天的離去而返回。 我和花叢中的王子被一條小溪隔開,對我而言,他們仿佛立于一頂玻璃罩下,是如此地可望而不可及。高貴立于冷艷。運河流水滋潤著這片野草地上長著的鮮花。路伊絲·馮·藍島(LuisevonLandau)死去前一直坐在我的鄰桌,現在我終于明白她注定住在那片小小野草地斜對面的綠茨福河岸的原因了。 后來我從別人那里懂得了不少東西;也發現了一些新角落。但沒有一次經歷,沒有一個女孩,也沒有一本書能夠告訴我這些新東西。 直到三十年后一位和我一樣在長時間遠離柏林的朋友回來了,他熟悉柏林、號稱“柏林老農”。這位朋友回歸故里,引領著我,我們沿小道在這座花園中穿行,在它的小徑上撒滿沉默的種子。即便這條路不能將我們引向“眾生之母”,至少會將我們引向這座園林的“花園之母”。 他走在前面,這條小路越來越陡。他踏在瀝青路上的腳步激起一陣陣回響。煤氣路燈那暗黑而迷迷蒙蒙的燈光照射著我們走過的石子路。 我們頭一次按照其原有的樣子對花園別墅里那窄小的階梯、柱式前廳、雕飾花紋以及柱頂過梁逐一加以辨認,特別是那樓梯間,雖然居室內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里面的窗玻璃還是原來的樣子。 每次我放學后爬那樓梯中途停下時,樓梯上的那些詩句便填補了我心跳的間隙,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它們朦朦朧朧地從窗玻璃上沁入我的眼簾,玻璃上畫著一個手握花環的女人,她飄逸地從壁龕走出,如同西斯廷圣母一般。 我用拇指勾著書包帶將它甩到肩后,一邊喘氣一邊念:“勞動是公民的光榮,幸福是辛苦的酬勞。”“嗤”一聲,樓下的大門關上了,仿佛魂靈從其落入的墳中回到了屋里。 一扇彩色窗欞敞開著,外面也許在下雨,而隨著雨點的節拍那階梯不斷向上延伸。當時那里的男童塑像和果樹女神,卡爾雅蒂德和阿德蘭特都曾注視過我,不過,此時使我覺得最親切的是其下方的男女看門神,它們守護著人世之門或是屋宇的門庭,盡管它們已積滿塵埃。 它們一如既往地等待著,等待早已被它們視為自己的使命,不論是等待一個陌路人、舊神的重歸,還是等待那個三十年前溜過它們身邊的背著書包的小孩。柏林的老西區在這些雕像的映襯下成了古代的西方。 從那里來的西風吹向蘭德維爾運河里載著赫斯佩里登的蘋果的拖船,它們慢慢沿著運河向這邊駛來,在赫拉克勒斯橋邊上停泊。此時,長蛇星座和餒梅亞獅座(derNemeische Loewe)又在大星座周圍的叢林中各居其位了,和我童年時代時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