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心雕文》這實際上是一本品讀生活的書。作者陳相飛以蟲子般游走的姿式,感受生活、雕琢文字,所談大抵為尋常所見所知。因為熟悉,所以親切,容易引發我們的啟悟……
陳相飛,行走中的思索者,自號“在思想里飛翔”,贛州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秉持“平和做人、積*處事、輕松生活”人生哲學,堅持“用文字梳理思想,用思想澄澈靈魂,用靈魂浸潤文字”,在《人民日報》、《領導科學》等全國各級報刊發表文章百余萬字。
《蟲心雕文》:
人人心中有三國現實表明,大凡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往往會有多種演繹方式。如果是歷史,甚至可能與史實背道而馳,三國故事就是如此。對于這種偏離,我以為用不著大驚小怪。視角不同,觀點不一,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如果不是紀實作品,影視劇本就是“說書人語”,而非“歷史家言”。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老版電視劇,同樣都有濃重的說書成分,所作演繹也未必合乎歷史真相。因而,就一般大眾來說,這個時候,歷史更多的是一種供人們闡釋事理的文本,是“香餌”不是“大魚”,犯不著過于較真。這就是說,這個新版電視劇《三國》的觀感,如果過多地與歷史糾纏,那就節外生枝了。
所謂“事在人為,人因事顯”,人類歷史,說到底是人的歷史。談三國,當然主要還是談三國那些人兒。三國史不長,前后僅60年,正好一輪甲子;三國距今已遠,近1800年、30個甲子。然而,那個時代那些人兒那些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閑來看《三國》劇,有所感,遂得此系列。盡是閑談,未必中肯,失當處,誠望三國諸位先人“都付笑談中”。
且問英雄出處看《三國》,不免生疑,不足區區百年的歷史,怎么如此群星璀璨,出現了那么多英雄豪杰?再看這些英雄們閃亮登場的時間,怎么如此年輕?英雄涌現的時空與年紀,不禁引起了我的注意。
誠然,三國時代星光燦爛,有民間說書人之功,有《三國演義》之力,一代接一代的渲染,使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更加廣泛、更加長久地存活于人們的記憶中。然而,客觀地說,那時節的確是“盛產”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是狹義上的說法,并且,曹操此言,一是面對面抬舉劉備,二是試探劉備的心志,三是劉備這人有借助皇家血統舉事的身份特殊。也就是說,關于三國英雄的數量,當事人曹操的話不足為憑。隨便問一個稍稍讀過一點書的人,屈指數數,那些如雷貫耳的謀臣和戰將,點得出姓名的便有一大串。
三國為何“盛產”英雄?那年代,好像一個人輕輕松松就可以成為英雄的。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權且先來分析英雄的類別。粗略地作了一個分類,除了自己自小就懷揣濃厚的英雄情結并積極為之奮斗,大多數英雄屬于以下三類之一:其一,請出來的英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那些有志于成大業者自然要延攬人才。在這樣的境況下,一個人有一點鋒芒,馬上會有人找上門來,你不想成為英雄都難。比如諸葛亮,他本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但劉備誠心誠意三顧茅廬,最后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就算原本基礎并不怎么好,情急之中,將就將就,拖來黃牛當馬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耳”,一不小心成了氣候,這樣的情形也是有的。
其二,逼出來的英雄。人似乎具有慵懶的天性,不是形勢所迫,不少人便在庸常的日子里聊以度日。
可是,生處亂世之中,有時是由不得你懶洋洋的。這個時候,出于生存所需,一個人往往更富有進取精神,加上所謂的急中生智,“亂世出英雄”便成為了一種現象。有意思的是,一個本無大志的人,一旦出類拔萃,常常又會生出一份“當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豪情,從而由被動成英雄轉向主動成英雄,人生因而日趨閃亮。
其三,帶出來的英雄。在英雄花名冊上,有兩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是同一個家族英雄輩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和岳家軍;二是同一個群體人才濟濟,比如民國時期的黃埔系。對于前者,民間有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說法,實際上這并非簡單的遺傳基因所致。應該看到,一個好的家教氛圍,對于人才的成長至關重要,長輩的言傳身教,長期的耳濡目染,都會起到催化作用。對于后者,歷來有所謂“任人唯親”的說法,這話也不大全面。客觀地說,身處同一個團隊,朝夕相處知根知底,難免感覺更“靠得住”,更放心一些,因而被委以重任的機會多一些。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有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環境,這類群體的成員大抵普遍素質都比較高,的確有“人多有來選”的因素。清嘉慶年間,長沙岳麓書院大門口掛起了一幅著名集句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楚地的確人文薈萃,但為什么會“于斯為盛”?這就與當時湖南出了一些頂尖人物有關,前賢帶一帶,后俊跟一跟,一大批英才就這么登場了。
南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英雄的產生需要有一個“英雄氣場”。這個氣場便是氛圍,便是英雄的成長環境。有了這樣的氣場,因緣際會,英雄就會一個接一個魚貫而出。
再來看年紀。三國諸多英雄年紀輕輕就擔當大任,且大有作為。以奠定三國雛形的赤壁之戰為例,東吳這一邊,孫權時年27歲,周瑜時年33歲,魯肅時年36歲。如此重要的戰役,由如此年輕的人駕馭,聽來有些膽寒,可是,人家明擺著勝利了。實際上,縱觀三國歷史,少年老成者比比皆是,這僅看他們去世時的年紀就能夠得出結論。龐統活了36歲,郭嘉活了38歲,呂蒙活了42歲,那么早就離開了人世,但照樣名刻丹青,足見他們成才之早!面對這些人物,說“自古英雄出少年”過于極端,說“有志不在年高”卻不為過。為什么諸多英雄能夠早早斬露頭角?有人說他們先天稟賦超乎尋常,這個因素可能是有的,但必須看到,這些人其實很早就有了一番歷練,盡管有的只是閉門苦讀、紙上談兵。
三國是一部英雄史詩。面對赤壁,宋人蘇東坡感嘆“一時多少豪杰”,產生了多少“千古風流人物”,此嘆引發后人幾多共鳴!共鳴之余,靜靜思考,是否可以透過英雄的出處,考量人才的成長路徑,從而啟迪某種認知?看《三國》談用人《素書》上說,“安在得人,危在失事”,用人至關重要。如何用人,尤其是用敵對陣營的人?曹操對待呂布陣營的三位將帥,其做法很是耐人尋味。
其一,用不得的呂布。呂布被視作“三國第一猛將”,時人有語“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可見他的能力之強。在戰亂年代,這樣的人自然很受垂青。可是,面對呂布愿意投誠的表白,唯才是舉的曹操竟然不為所動。為什么?《素書》說“用人不得正者殆”,呂布這人不講信義,出爾反爾,三個義父都被他殺了,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