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大批量生產相比,精益生產只需要一半的人員、一半的生產場地、一半的投資、一半的生產周期時間、一半的產品開發時間和少得多的庫存,就能生產品質更高、品種更多的產品。它的基本思想就是:Just ITime (JIT),即“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因此,也稱為JIT生產方式、準時制生產方式、適時生產方式或看板生產方式。本書將系統、全面地介紹這種生產方式,并加入實踐案例,方便讀者理解。
肖智軍,
工學碩士,現任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裁
歷任理光公司TPM推進室室長、制造部中方部長、理光人才育成會會長等六個部門的負責人。從事企業管理實務工作十余年,多次赴日本研修TPM(全面生產管理),全面、充分地了解并掌握了日本企業現場管理的精髓。在理光推進5S管理、精益生產和TPM改善活動過程中,成績卓著,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改善經驗。著有國內本5S專著《5S活動推行實務》等12本書。
黨新民,
清華大學總裁班外聘專家,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裁、咨詢顧問師
在世界一流企業任職十年,然后進入企業管理咨詢,這十幾年來對近百家十企業進行成功咨詢,成效十分顯著;對近千家企業實施培訓與指導。
他的風格務實,將世界一流企業多年的實踐、實際咨詢經驗同理論有機結合,總結出一套具有一定理論水準、可操作性、實踐性極強的管理方法,深受企業人士歡迎。
一個虧損的企業是無法發展、無法長時間為消費者提供良好服務的。因此,無論從企業自身還是從其社會角色來說,企業經營的目的是持續盈利。我們知道,利潤來源于售價與成本之差,要達到盈利的目的,不同的經營思想會導致不同的做法。
一、成本中心型的經營觀
以計算或實際的成本為中心,加上預先設定的利潤,得出售價。
其公式為:售價=成本+利潤
例如,生產成本是1000元,利潤定為成本的15%,即150元,售價就定為1150元。此種思想被稱為“成本中心型”。對于高新產品、壟斷產品可以如此定價,但這樣的買方市場是十分有限的。
壟斷性的企業就是這種思想。這些企業經常說成本上升必須提價,例如國內的鐵路就是如此。
二、售價中心型的經營觀
以售價為中心,當市場售價降低時,利潤隨之減少。
其公式為:利潤=售價-成本
例如,市場售價是1000元,現在的生產成本是900元,利潤就是100元。若市場競爭導致售價降為950元,成本沒有變化,則利潤只有50元,此種認為利潤基本上取決于市場售價的思想被稱為“售價中心型”。
大部分缺乏改善意識的企業都是屬于這種類型,市場好時有較高的利潤,市場差時,利潤大幅度降低,甚至虧本。他們認為市場主宰命運,一切聽天由命。
三、利潤中心型的經營觀
以利潤為中心,當市場售價降低時,成本也必須降低,以便獲得的利潤(目標利潤)不會減少。
其公式為:成本=售價-利潤
例如,企業的目標利潤是150元,市場售價為1000元,因此目標成本就是850元。如此市場售價降低,則必須降低成本才能維持企業的目標利潤。此種以目標利潤來設定目標成本的思想被稱為“利潤中心型”。
按照“利潤中心型”的思想經營,企業就可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成本高的企業得不到利潤,甚至虧損,就會被淘汰;成本低的企業還可以得到少量的利潤,能夠維持生存及謀求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不斷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是積極進取的經營思想,是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成本中心型”是消極被動的經營思想,它將導致企業虧損、倒閉。
除少數高新產品、壟斷產品外,絕大多數產品的售價是由市場決定的。因此,企業要想獲取更大的利潤,必須增加銷售或降低成本。能擴大銷售當然是好事,但能否增加銷售量卻并不完全取決于企業本身。相反,降低成本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自身可以做好的。
就降低成本而言,首先我們知道成本通常主要由材料、消耗品、工資、設備、管理費組成。當今信息業十分發達,從市場上購買的材料、消耗品價格對各企業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就購買同樣型號的設備而言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企業想要通過降低成本獲取巨大利潤,就必須在材料采購、在制品數量、成品數量、人員工資、設備購買(買大而全還是買小而專)及管理成本上下足功夫,必須將不能增加價值(即浪費)的現象加以排除。
這正是精益生產方式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0”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