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談話時,我們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犯這樣的“錯誤”:總喜歡說自己的事情,結果是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完全忽略了對方是不是對我們的談話感興趣。這是很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對方盡情地說話,說得越多越好。
美國的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公司主管們的平均時間分配是:9%的時間在“寫”,16%的時間在“讀”,30%的時間在“說”,45%的時間在“聽”。可見,在現實中傾聽非常有必要。如今,傾聽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對于那些渴望事業有成的人來說,學會傾聽已成為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英國管理學家L。威爾德說:“人際溝通始于聆聽,終于回答。”沒有積極的傾聽,就沒有有效的溝通。戴爾?卡耐基認為:在溝通的各項能力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傾聽的能力。滔滔不絕的雄辯能力、察言觀色的洞察力及擅長寫作的才能都沒有傾聽能力重要。
傾聽是我們獲取更多信息,正確地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古人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人如果總是張嘴說,學到的東西會很有限,了解的真相會少得可憐。相反,如果善于傾聽,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發現許多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任職初期,對該行業的獨特性知道得很少。當有下屬需要他的幫助時,他幾乎無法告訴他們什么。但慶幸的是,這位總經理深諳傾聽的技巧,所以不論下屬問他什么,他總是回答:“你認為你該怎么做呢?”通常,這么一問,下屬們會提出各種方法。在傾聽下屬說話后,他了解到很多情況,這樣他就可以依據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他的下屬總是滿意地離去,心里還對這位剛上任的總經理贊嘆不已。
在古希臘,各小國與別的國家進行談判時,國王都是派使者前往。這些使者都是傾聽高手。因為在那個時候既沒有錄音機,又沒有書面合同,所以這些使者就只能用心傾聽談判會上的內容,回國后,再將聽到的內容向國王一一傳達。使者的責任重大,傳達要求精確,傳達過程中出現的任何錯誤都可能讓其喪命。
話說:“只有很好地傾聽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如果說溝通的藝術是聽與說的藝術,那首先是傾聽的藝術。成功人士,大多善于傾聽他人的想法,以此促進溝通,獲取信息,吸取經驗。有了傾聽,你才會擁有忠實的朋友;有了傾聽,你才能汲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有了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有了傾聽,你才能充分了解認識這個世界……做人做事都離不開傾聽,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傾聽的藝術。
陳南,心理學咨詢師,熱衷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在情緒管理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一直致力于心理、情緒管理、勵志類圖書的寫作。其文筆細膩,觀點獨到,語言精煉,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善于傾聽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對一個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最重要的處世經驗是:多看多聽少開口。那么,多看,看什么呢?多聽,聽什么呢?假如你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種人和事的現存狀態與變化規律,久而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變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樣了,達到神知神覺的境界,這樣你就有了一雙慧眼,能隨時發現有利于事業成長的機會。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作家,那么,你看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構思一番,如何把他們寫到作品里去。這樣,你就有了綿綿不絕的靈感。與此同時,你的社交圈也圍繞著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壇的最新動向,免得別人已經將作品寫出來了,你還去花一年半載寫一個過時的東西,這樣可確保你的作品始終有新意。
假如你想做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樣的,思考每個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關系,并以生意人作為主要交往對象。久而久之,你的智慧將是金光閃閃,你將發現賺錢的機會無處不在。
當然,一開始你很難看懂周圍的人和事,也看不見有什么很好的機會。但是,沒有關系,多看的目的是培養主動意識,使大腦進入激活狀態,這樣感覺會敏銳得多,對機會的嗅覺一定遠勝常人,遲早成為人群中的領跑者。
聽別人的經驗之談,老有世故的人說:“一天學一個乖。”向誰學乖?當然要向那些過來人學乖。一個人的經歷有限,即使時刻留意,見識也有限。如果有一雙謙遜的耳朵,愿意聽聽別人的見解,那么,你就能將別人的見識變成自己的見識。
其實,不論他人地位高低,知識深淺,但他的專業經驗,總有一部分可供你去學習。向甲學一點,向乙學一點,把別人片段零星的經驗、知識漸漸組織起來,連貫起來,就能形成一套獨特的武功秘籍,并助你打下一片屬于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為什么少開口呢?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當你急于開口時,就沒有心情去多看多聽了。
第二個理由是,一個人說得越多,他的淺薄無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重視了。一個說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
俗話說:“愛叫的麻雀不長肉。”在人群中,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難有什么出息。
特別愛說話的人為什么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1)一個人特別愛說話,說明他自控能力不強,易沖動,經常因情緒傷害理智。試想,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
(2)一個人整天嘰嘰喳喳的,總得有內容。他的生活經歷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聞逸事,也沒工夫讀書,不可能天天給你講世界名著。說來說去,無非東家長西家短,拿別人的隱私、缺點當佐料,煲成一鍋大雜燴。對這樣的人,誰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3)無論是誰,若想被人冠上“可愛” “可敬” “可信” “可親”之類的字眼,一定要善于偽裝,或者說“包裝”—將缺點隱去,將優點凸顯出來。漂亮時裝能包裝外部形象,真知灼見能包裝內在思想。可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有什么說什么,時間久了必然將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條條無遮無掩。除非他“天生麗質”,毫無瑕疵,否則很難被人欣賞。
(4)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總是不假思索地對任何事發表見解,好的意見與錯誤的觀點混雜,泥沙俱下,讓人難取難舍,只好當廢話聽。久而久之,人們必然認為這個人沒有見識,只會亂說一通:平時是沒人重視他的,想散布流言蜚語時,才會借用一下他那張關不住的嘴巴。這種人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社會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們傳播開來的。
總之,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絕對要少說話,尤其是有經驗豐富的陌生人在座時。因為如果說多了,便是同時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并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傾聽是一項收益高的投資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別人正在認真傾聽并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被尊重而更樂于傾訴。在《做遺忘的傾聽藝術》這本書里,作者邁克爾·P. 尼科爾斯解釋了原因:“在人的一生當中,最強烈的想法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理解……得到別人的傾聽意味著我們受到了重視,對方了解我們的想法和感覺,最根本的是我們的話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美國企業界最成功的人士之一瑪麗? 凱? 阿什是瑪麗? 凱化妝公司的創始人。現在她的公司已擁有20 萬名職工,但她仍要求管理人員記住“傾聽是最優先的事”,而且每個員工都可以直接向她陳述困難。她也專門抽出時間來聆聽下屬的講述,并進行仔細的記錄。她對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十分重視,在規定的時間內給予答復。瑪麗?凱? 阿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溝通了彼此的感情,傾訴者要求被重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在很多情況下,傾訴者的目的就是要傾訴,要一吐為快,或許他們并沒有更多的要求。日本、英國、美國等一些知名企業的管理人員常常在工作之余與下屬職
員一起喝幾杯咖啡,就是讓下屬有一個傾訴的機會。
可見,主動去傾聽同直接爭辯、批評的方式不同,主動傾聽這種方式對他人的自我印象不構成威脅,從而對方也不必自我辯解或否認錯誤,這使他們能現實地探索自己的行為,分析并得出結論,然后能使自己自我校正與改善。
善于傾聽的人能及時發現他人的長處,并創造條件讓其積極性得以發揮作用。傾聽本身也是一種鼓勵方式,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能使對方感到你十分重視自己的意見,產生被承認的滿足感,從而加深彼此的信任感。
著名的HPM 公司(美國的一家壓模鑄造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尼爾? 卡迪沙這樣向其員工解釋他的傾聽政策:“誰也不用害怕來找我,盡可能向我提意見。我們公司的每個人,從門衛到公司最高管理層都可以來找我……我們是懷著敬意來領導別人的,而不是為了讓別人懼怕我們。我們尊重每個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有權利抱怨或者生氣,也有權利要求別人聽他怎么說。”
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的話,那么要首先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以說,傾聽是最精明的投資。傾聽是沒有成本的,它幾乎完全無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你就會得到寶貴的智力財富。通過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你會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不要只顧自己說,換種方式,也去聽聽別人怎么說。傾聽很可能是成就你美好未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