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的最佳讀物!精選中國文化的奠基典籍,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孝經》《荀子》《老子道德經》《莊子》《墨子》《孫子兵法》《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擷取中華文明的智慧菁句共900句,由當代著名國學大家精心注釋翻譯,深入淺出,言簡意深,適合想要入門國學及關注古代圣賢智慧的讀者。修心性、窺世道,治家國,盡在這一本書。
00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上經·乾·象傳》。
【大意】天的運行剛健強勁,君子因此而不斷地自我奮發圖強。
002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出處】《周易·上經·泰·彖傳》。
【大意】天地陰陽交合而萬物的生養之道通暢,君臣上下交合而人們的思想意識協同。
003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出處】《周易·上經·泰·九三》。
【注釋】陂(pō):傾斜不平。復:往復、回復。
【大意】平地無不化險坡,去者無不重回復。
004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出處】《周易·上經·乾·文言》。
【大意】居于上位而不驕傲,居于下位而不憂愁。
005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出處】《周易·上經·乾·文言》。
【大意】同類的聲音相互應和,同樣的氣質相互求合。
006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出處】《周易·上經·乾·文言》。
【大意】君子通過學習來積累知識,通過討論來明辨道理,憑著寬廣的胸懷居于適當的位置,用仁愛的心地施于一切的行為。
007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出處】《周易·上經·乾·文言》。
【大意】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因此而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008 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出處】《周易·上經·坤·文言》。
【大意】修積善行的家族,必然留下許多慶祥;累積惡行的家族,必然留下許多禍殃。
009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出處】《周易·上經·賁·彖傳》。
【注釋】止:達到。時變:四時變化。
【大意】剛健與柔美交相錯雜,這是上天的文采;文章燦爛而達到禮義,這是人類的文采。觀察上天的文采,可以知曉四時變化的規律;觀察人類的文采,可以推行促成天下的教化。
010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出處】《周易·下經·恒·九三》。
【注釋】恒:長久。
【大意】不能長久地保持美德,就會承受別人施加的羞辱。
《大學》(部分)
00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00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003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004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00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大眾,人人都要以修養自身的品性為根本。
006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該重視的不去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去重視,這樣不分輕重緩急卻想做好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007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008 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內心的真誠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保持謹慎。
009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010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出處】《禮記·大學》。
【大意】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母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中庸》(部分)
00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修明大道而推廣叫做教。
00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中,是天下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人都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003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
004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君子與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005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00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君子的道,開始于夫妻之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于整個天地。
007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008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巴結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怨恨了。
009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010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治理政事的關鍵在于用人;要想得到適用的人才在于領導者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