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9年起擔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的梁思成,從42年開始著手編寫中國建筑史,兩年后完成。這是我國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實現了梁先生從20年代留美學習時就立下的夙愿———“《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當時就讀于賓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歐洲各國對本國的古建筑已有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并寫出本國的建筑史。唯獨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古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學術界的許多知名學者也已著手研究中國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建筑史》一書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完成的,它無疑也是當時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歷史產物。
民族的自大與自卑,皆源自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盲目,而盲目反過來又閉塞了人們了解本國歷史的視聽,從而進一步滋生無知。因此,只有對本民族的過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強。而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與文化。研究建筑的發展史,無疑可以明白無誤地觸摸到民族歷史的脈搏。《中國建筑史》正是通過客觀深刻的分析和闡述,使國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過去,從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無端的自大,并塑造出堅實深厚的民族自尊。
客觀的分析和闡述,源自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梁思成不愧是“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他對中國建筑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和認識。梁先生生動地將構件、裝飾和建筑單體稱作建筑上的“詞匯”,對應地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以及建筑單體之間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稱為建筑上的“文法”。為了鉆研這種“詞匯”、“文法”體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宮營造過的老工匠為師,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課本,以北京故宮為研究標本,同時對照大量現存實物,先將清代建筑營造方法及其則例弄通;在此基礎上,將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這兩部“文法課本”互相比較,再通過實測宋、遼、金實物,互相印證。并以此為基礎,由近及遠,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
《中國建筑史》一書的總體安排即體現了梁先生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一章緒論部分首先總括地闡明中國建筑的特征,使讀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筑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于他時他族建筑與我之異同。”繼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以便講解,隨后即轉向中國古代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在此,梁先生對這兩部術書作了一番簡要的分析與介紹,同時肯定了它們在中國建筑史研究中的地位,并表明“以下各篇所有術語及比較研究之標準,胥以此兩書為準繩焉”。自第二章始,按緒論的分期逐代闡述中國古建筑“詞匯”、“文法”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從而將一部古代建筑藝術的“鴻篇巨作”歷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中國建筑史》一書處處體現出粱先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研究方法。針對每一具體的歷史時期,先將文獻上該階段的建筑活動表述于前,并把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簡要地穿插其中。這樣既有利于讀者的整體把握,又為后繼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接下來便是對此一時期現存實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動,文字精要。在實例研究中頗多聯系比較,其中既有同一時期建筑的橫向聯系,以表明此階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歷史階段的縱向比較,從而體現出建筑“詞匯”、“文法”的發展演變。在實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總結出該時期建筑的特征及與其他時期的傳承關系。
以梁思成為代表的這一代建筑工作者,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中,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爭之中,摸索著中國建筑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實地了解民族的歷史與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筑文化,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中的歷史課題。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努力,使《中國建筑史》在世紀之交再次面世。同時,此書的出版也向新一代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置身在這個特殊時刻的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去解答這樣一份問卷呢?
《中國建筑史》一書處處體現出粱先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研究方法。針對每一具體的歷史時期,先將文獻上該階段的建筑活動表述于前,并把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簡要地穿插其中。這樣既有利于讀者的整體把握,又為后繼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接下來便是對此一時期現存實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動,文字精要。在實例研究中頗多聯系比較,其中既有同一時期建筑的橫向聯系,以表明此階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歷史階段的縱向比較,從而體現出建筑“詞匯”、“文法”的發展演變。在實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總結出該時期建筑的特征及與其他時期的傳承關系。
以梁思成為代表的這一代建筑工作者,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中,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爭之中,摸索著中國建筑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實地了解民族的歷史與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筑文化,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中的歷史課題。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努力,使《中國建筑史》在世紀之交再次面世。同時,此書的出版也向新一代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置身在這個特殊時刻的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去解答這樣一份問卷呢?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調查報告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藝術之鑒賞,就造型美術言,尤須重“見”。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義固至顯。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幾得其門徑。 我國古代建筑,征之文獻,所見頗多,《周禮·考工》《阿房宮賦》《兩都》《兩京》以至《洛陽伽藍記》等等,固記載詳盡,然吾儕所得,則隱約之印象,及美麗之辭藻,調諧之音節耳。明清學者,雖有較專門之著述,如蕭氏《元故宮遺錄》,及類書中宮室建置之輯錄,然亦不過無數殿宇名稱,修廣尺寸,及“東西南北”等字,以標示其位置,蓋皆“聞”之屬也。讀者雖讀破萬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絕不能有所得,猶熟誦《史記》“隆準而龍顏,關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劉邦于途,而不之識也.。 先生反復強調了“藝術之鑒賞,就造型美術言,尤須重‘見’。”因此在他編寫本書時,每舉一建筑實例必配有照片。這在當時1944的印刷條件來講,要出版一本附有如此大量圖片的書是很困難的。直至1949年以后圖片的印刷也還是提高圖書成本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第一次出版梁思成文集時“建筑史”中的插圖因種種原因比原稿中略少了一些。 這次百花文藝出版社要再版此書,我考慮到先生在編寫此書時的初衷,又根據先生過去講課時所出示的圖片,對本書的插圖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補充的原則是依建筑年代的古老及毀壞的情況而定。總的來說古代的多些,明·清時期的少些或不補。但如北京的城墻牌樓等已毀的也盡量加以補充。再有一些建筑物本身雖尚完好,但環境變化很大,如北京天壇,薊縣獨樂寺等也補充了一些鳥瞰及遠眺圖。 本書是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盡量用當年先生所拍攝的圖片,盡管這批圖片經過水殘質量已大不如前了。總之我想做的僅僅是盡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當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靈會微笑的
梁思成(1901~1972)現代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廣東新會人。著有《中國建筑史》、《中國雕塑史》等。
再版前言
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
代序1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中國建筑之特征
第二節中國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一《營造法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上古時期
第一節上古
第二節春秋戰國
第三節秦
第三章兩漢
第一節文獻上兩都建筑活動之大略
第二節漢代實物
第三節漢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文獻上魏·晉建筑之大略
第二節南北朝之建筑活動
第三節南北朝實物
第四節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隋·唐
第一節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筑之梗概9
第二節隋·唐實物
第三節隋·唐之建筑特征
一建筑型類
二細節分析
第六章五代·宋·遼·金
第一節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二節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第三節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四節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第五節南宋之臨安
第六節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一木構
二磚石塔幢
三其它
第七節宋·遼·金建筑特征之分析3
一建筑型類
二細節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節元·明·清宮殿建筑大略
第二節元代實物
一元代木構
二元代磚石建筑
第三節明代實物
一都市
二明代木構
三陵墓
四明代佛塔及其它磚石建筑
第四節清代實物
一宮殿
二苑囿離宮及庭園
三壇廟
四陵墓
五寺廟
六磚石塔
七住宅
八橋梁
九牌坊4
第五節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建筑型類
二細節分析
第八章結尾--清末及民國以后之建筑
附文一油印本《中國建筑史·前言》
附文二讀樂嘉藻《中國建筑史》辟謬
后記
西洋各國在文藝復興以后,對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筑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筑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調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筑的旅行獎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院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參觀,派專家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樂或文學,并無二致,都是結合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現的。 我國今后新表現的趨勢又若何呢?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筑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后卻要成近代建筑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枝,則真是問題了。 歐姜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它們都是西洋系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筑同各國多數城市環境毫不抵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讓其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決,亦可以逃避。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舍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致于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地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于租界里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筑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建筑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由有學識,有專門技術的建筑師,擔任指導,則在科學結構上有若干屬于藝術范圍的處置必有一種特殊的表現。為著中國精神的復興,他們會作美感同智力參合的努力。這種創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戰前燃起,所謂"宮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